【乡村振兴】:作为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地,湖北省丹江口市以“生态优先、产业融合、数字赋能、文化铸魂”为发展主线,探索出一条兼具水源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以下选取不同村庄的典型实践,展现其差异化振兴成果:  

习家店镇五龙池村

特色种植与电商赋能双擎驱动

五龙池村依托丹江口市烟草局的帮扶,建成现代化蔬菜大棚和千亩特色水果种植基地,涵盖西瓜、柑橘、猕猴桃等品种,年产值超千万元。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胡金军等返乡青年不再外出务工,户均年增收1.8万元。合作社还搭建电商平台,帮助王大爷等老年农户直播销售蜂蜜、猕猴桃,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形成“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

丹赵路街办茅腊坪村

文明乡风激活“网红经济”

茅腊坪村以杨山大渠、梯田麦浪等“网红景观”为核心,打造“农业+文旅”融合模式。废弃灌溉渠变身打卡地,350亩麦田通过抖音传播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村内21家农家乐年均收入超10万元,同时通过“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和“好人榜”宣传,培育出“中国好人”王金学等道德模范,实现物质与精神“双富足”。  

凉水河镇江口村

蜜橘产业书写“甜蜜经济”

江口村深耕柑橘种植60余年,5100亩橘林年产蜜橘超2000万斤,产值达1000万元。通过品种改良(如“大分4号”“兴津”),柑橘价格翻倍至近2元/斤,并开发青柑茶延伸产业链。村民叶应兴等利用农闲捕捉蜈蚣入药,年增收数万元,形成“主产+副业”多元增收模式,成为汉江畔的“柑橘之乡”。  

三官殿街道蔡湾村

航天蔬果与农旅融合创新

蔡湾村打造350亩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引入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太空西红柿、水培生菜等特色产品,年产值超300万元。大棚内设休闲区,游客可“架火锅现摘现煮”,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年增收30万元,带动70户村民就业,并发展民宿、研学项目,实现“生态农业+文旅”深度融合。

习家店镇杏花村

数字农业引领“智慧果业”

杏花村联合湖北联通建成“数字乡村”平台,千亩猕猴桃基地布设物联网设备,实现水肥精准调控和虫害智能预警。5G网络覆盖助力直播带货,小型猕猴桃年销售额超8万元,产品远销全国。村内还发展雪茄烟叶产业,通过田边道路硬化和滴灌系统升级,烟叶晾制效率提升30%,烟农年收入突破20万元。  

蒿坪镇草莓基地

科技赋能与品牌突围

蒿坪镇草莓产业通过温室大棚和工厂化育苗,培育出“初恋”“天使8号”等金奖品种,年产值超5000万元。基地引入Priva智能环控系统,实现温湿度精准管理,草莓糖度提升15%。品牌效应带动乡村旅游,草莓采摘节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千人次,形成“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

生态与发展的“丹江口范式”

丹江口市以“守水护水”为根基,2024年农业总产值突破7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1.6万元,获评“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从五龙池的电商助农到茅腊坪的网红经济,从江口村的蜜橘产业到蔡湾村的航天蔬果,丹江口以差异化路径激活乡村潜力,为水源保护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态优先、产业多元、科技驱动”的鲜活样本。未来,该市将继续深化“两山”转化,打造更多“水清民富”的振兴典范。

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