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吴思科曾任外交部亚非司司长;2000年至2007年先后担任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2009年至2014年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

出使沙特

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吴思科按照外交部的安排,到中央党校的中青干部培训班学习一年的理论知识,“充电,也把多年的工作实践系统化、理论化,很有收获。”

吴思科毕业论文的侧重点设置在发展中国家在外交总局中的地位,如何综合、平衡地看待发展中国家与大国的关系,做好发展中国家的工作对促进大国关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的这个思路也是从实践中来的,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后可能更清晰一点,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会更自觉。这就是我在中央党校的收获。”

2000年夏季,外交部主管领导推荐吴思科出任驻沙特大使,征求他本人的意见。“我觉得沙特很有挑战性,一是作为石油大国,另一个是作为现代少有王国的体制,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大概两分钟,谈话就结束了。我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这个推荐。”

当年9月初,吴思科首次出任驻外大使到沙特履新。作为驻沙特大使,吴思科把打开王室的大门作为第一位的工作,并特别注重沙特在伊斯兰教方面的特殊地位,注意尊重当地习俗,促进人文交往,增进相互了解,在此基础上推动中沙在石油领域的合作。

回忆在沙特的经历,吴思科说,其实同王室的交往还是很轻松愉快的,不像一般人想象的那么不易接近。

苏尔坦亲王访华并登上万里长城。

吴思科刚到任不久,就赶上第二副首相兼国防航空大臣苏尔坦亲王访华,苏尔坦亲王就成了吴思科拜会的第一位王室成员。吴思科一再提醒自己,称呼对方要用“殿下”。但交谈时间一长,不由自主就称呼起“阁下”来了。在一旁作陪的罗武官轻轻地提醒“殿下,殿下”,吴思科赶快改称“殿下”。

苏尔坦亲王似乎听懂了武官的话,会心地笑了,说:“都一样,都一样。”他笑得那么自然,发自内心,一下就缩短了彼此间的距离。

不久,吴思科又利用回国开会之机参加亲王访华的接待工作,关系就更拉近了。

大政大臣纳伊夫亲王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人,但每次与他交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除谈双边关系外,总会谈及伊斯兰文化传统、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交融等。纳伊夫亲王说:“我同别的大使交谈,要经过翻译,索然无味,与你谈话就不一样了,所以愿意与你交谈。”

这两位亲王后来成为王储,可惜都已经去世,吴思科还到沙特驻华使馆吊唁,表达了哀思。

2010年6月,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在沙特第二大城市吉达会见吴思科。(图源:参考消息)

现任国王阿卜杜拉当时是王储,但法赫德国王已身体不支,由王储主政,他非常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有一次,吴思科根据国内指示去谈双方合作事宜,带着商务参赞曹甲昌和另一位助手。刚谈了几句,王储就让他身边的人员都离开,也要求吴思科的随行人员离开,要单独谈。谈完了正事之后,阿卜杜拉王储说:“你看,这样多好,我们像兄弟一样交谈。沙特与谁都是合作,但与中国朋友合作我踏实、放心。以后有什么事就直接找我,我让办公室主任安排。”

沙特是一个沙漠王国,热爱沙漠成为沙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周末,人们总喜欢到沙漠中享受大自然。入乡随俗,吴思科和使馆人员有空也去感受沙漠文化,成为交友和联络情感的好机会。

一次,吴思科与沙特《阿拉伯新闻》报主编交谈时谈及对沙漠的感悟,说站在一望无垠的大漠,总会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也像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心胸豁然开朗。他还展示了一张在沙漠深处半卧在沙漠上的照片。这位主编也谈到他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并当即提出要对吴思科进行专访,主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沙及中阿文化的对比与交流。

几天后,该报用一整版刊登吴思科大使的访谈,而那张在沙漠上的照片大约占了五分之一的版面。“中国驻吉达总领馆总领事当天打电话给我,问买这一个版面花了多少钱,说有些外交机构为宣传自己,买一个版面可是费用不菲。我半开玩笑地说,我给他们提供了这么好的作品,我还没向他们要稿费呢。”

光阴荏苒,2011年,吴思科作为中国中东问题特使访问沙特时,阿卜杜拉国王在夏都吉达会见了他,“我说:‘陛下日理万机还拨冗会见我,很感谢。’国王说:‘你是为沙中关系打基础的人之一,哪能不见!’一句话说得我深受感动。”

重返埃及

2003年9月21日,吴思科由沙特转赴埃及出任大使。虽然曾在埃及工作过,但是吴思科大使还是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2003年,吴思科(中)向沙特国王大学赠送中国图书。

“埃及作为这个地区的大国,也是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阿拉伯和非洲国家,关系好,事情比较多,承担的责任也更大。到埃及我仍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正好在10月1日那天,吴思科大使向穆巴拉克总统递交了国书。

吴思科大使到任不久,就接待胡锦涛主席对埃及进行国事访问,这是胡锦涛主席作为国家主席第一次非洲之行的第一站,又赶上伊斯兰世界的开斋节,工作量很大。访问非常成功,胡锦涛主席还到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访问,宣布建立中阿合作论坛。

2006年7月13日,中国驻埃及大使吴思科(右)和埃及邮政局长阿拉·法赫米在开罗展示中埃联合发行的纪念邮品。(图源:新华社)

吴思科大使还赶上了中埃建交50周年。鉴于埃及在此地区的重要地位,和作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吴思科大使和他的同事们精心设计,用庆祝建交50周年带动双边关系的全面提升,除了推动高层政治交往与经济合作外,注意突出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流和相互辉映,策划中央电视台和埃及方面组织艺术节等文化交流活动。

2006年元旦,吴思科大使和刚调动回国的原埃及驻华大使应当地电视台的邀请,就中埃建交50周年做专题节目,而这只是吴思科大使大量出现于媒体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次。

2006年6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开罗会见了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双方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交谈。(图源:新华网)

6月17日-18日,在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埃及时,吴思科陪同温总理对为中埃关系作出突出贡献的政界、新闻界、教育界人士举行了表彰,其中包括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和埃中友协主席瓦利,温总理为他们颁发了特殊贡献奖的盾牌。

使馆和国内有关部门、团体相互配合,充分利用了温总理此次访问的时间,在金字塔前成功举行了中埃两国艺术家的联袂演出。双方还签署了落实新的历史时期双方战略合作的一系列具体项目合作协议。

“细节决定成败,由于准备工作充足、细致,后来有人形容这次活动就像之前已经完成后剪接的一样天衣无缝,在时间特别紧的情况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次艺术节活动更是把中埃建交的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

吴思科大使在《开罗宣言》诞生地米纳豪斯酒店留影,背景是吉萨金字塔。(图源:《中国和埃及的故事》)

吴思科大使非常重视同新闻界的关系。到任不久,就利用《开罗宣言》发表60周年的契机,在宣言诞生地米纳豪斯酒店举行各界人士座谈会,介绍二战成果和“一个中国”立场。此后通过多种形式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阐述中国对中东的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和中国文化。

吴思科经常参加当地的各种研讨会、到大学演讲,感受到埃及民众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也增进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

他把与当地报社主编、董事长交朋友作为自己活动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金字塔报》董事长换届了,我也争取第一个到他的办公室去拜会,赠送一些介绍中国的材料,第二天报纸上肯定有报道,这就是宣传效果,对报社的同仁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舆论媒体能起很多重要作用,媒体传播可以使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伊士运河大学

在媒体做宣传的同时,吴思科大使积极推动在开罗大学和苏伊士运河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并亲自为学生们讲课。孔子学院对推动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成为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很重要的舞台。

“有埃及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要是在埃及参加竞选活动,一定能成功,因为你在埃及有很高的知名度,有很多支持你的朋友。”吴思科大使开放性的交流方式也成为他外交工作的一大特点。

2005年11月,吴思科大使作为驻埃及大使,同时开始兼任驻阿拉伯国家联盟的全权代表,通过各方面的机制来促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发展。

利用这个平台,吴思科大使根据国内指示,参加阿拉伯首脑会议以及一些非洲首脑会议,加强和阿盟的联系,就地区热点问题,如中东和平进程的新发展、苏丹达尔富尔问题等阿盟关心的问题同阿盟秘书处作通报,增进了解。“每次参加会议,我都尽量多做一些接触和宣传,让大家能够听到中国的声音。”

美美与共

谈到对外交工作的感受,吴思科特别提到文化的独特作用,称“这是心灵的沟通”。总部在开罗的亚非作协有表彰为推动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大使的机制,刚上任两年的吴思科大使被亚非作协主席授予“模范大使”奖章。

2007年秋,吴思科在埃及吉萨金字塔前。

2007年10月,吴思科大使离任前夕,亚非作协又要为吴思科举办送行活动。因为无法抽出时间,吴思科婉拒了他们的好意。但是亚非作协主席又专门制作了一个非常精美的“模范大使”的奖牌,带着助手送到了吴思科大使的办公室。

“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深情地拥抱我,让我深受感动。他说通过几年的交往,他对中国文化的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吴思科认为,国与国之间也要相互了解和沟通,各国都对自己的文化自豪,他非常认同费孝通老先生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他在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中对此感受颇深,对自己的文化要有较深的领悟,也要了解和善于欣赏对方文化。

2007年10月31日,吴思科大使离开先后工作了13个年头的埃及,但此前一天,他还拜会了埃及的投资部长,继续探讨双方下一步的合作事宜。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吴思科回顾自己几十年工作的感受,常常会引用这句名言。对国家的忠贞和热爱,要体现在热爱自己工作中,还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有能力来维护好国家的利益和尊严,“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尊重,包括你的工作对象和对手的尊重”。

2012年12月,埃中友好协会推荐吴思科大使为“中非友好贡献奖”的候选人并最终当选。“我离开埃及多年,埃及朋友还记着我,这让我很感动,更感到欣慰。”

止于至善

在2007年之前的37年外交生涯中,吴思科大使的基本工作对象都是面向中东。作为一名“老中东”,他一叹“中东风云多诡谲”,二叹“沧桑磨就一片丹”。阿拉伯人视他为兄弟,以色列人视他为朋友,这多少解释了他为什么在现在这个职位上。

回国后荣膺全国政协委员的吴思科没想到,自己跟中东地区的缘分并没完结。2009年,他受命出任中东问题特使以来,频繁出使中东热点地区,以超人的外交智慧和政治眼光,协调斡旋有关各方,维护世界和平,履行外交使命。他的言谈话语中始终依然让人感受到他对外交事业的无限热爱,对国家、民族的拳拳之心和无比自豪的爱国情怀。

2009年6月21日,时任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穆萨(右)在位于埃及首都开罗的阿盟总部会见来访的时任中国政府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图源:新华社)

吴思科对特使这个职位的描述是“大部队的小分队、大舰队的小舢板”。快速、灵活是这个职位的最大特点;配合整体外交是这个职位的核心任务。

2010年,吴思科特使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表示,“不挑头”不等于“不作为”,中东问题关乎中国的利益、形象和大国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巴以问题,他的感触是既要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也要灵活地“给邻居拉架”。因此,他被称为“中东劝架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语),这是吴思科大使和很多老外交们的座右铭。他作为一名外交官,从来都是不计个人安危,而是服从外交工作的需要。

有人说,五年的中东特使让他比当初做大使时更出名,知名度更大了,他说:“大家不是关注我,是关注中东问题和中国对中东问题的政策。”在他心里,自己的努力代表的是中国对中东问题的关心,特使的工作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对世界和平的意愿和贡献。

2011年,10月27日,时任叙利亚副总统沙雷(右)在大马士革会见时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图源:新华社)

“慎终如始”“止于至善”,这是吴思科经常用来勉励自己的古训。不管他将面对什么问题,他都非常笃定,并将秉持静心以对之。

——2014年1月《公共外交》杂志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