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岭南的苍山碧水间,壮族先民以歌为史、以织为画、以节为祭,创造了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红水河畔的蚂拐鼓声到右江流域的嘹歌悠扬,从那坡山野的民歌天籁到靖西壮锦的云纹蛙影,六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六颗明珠,串联起壮族两千年的文明密码。让我们循着五言诗的平仄韵律,走进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
壮族歌圩:以歌为媒的千年盛典
历史渊源: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歌舞,南宋《岭外代答》记载壮人"临机自撰"的对歌传统,明代发展为定期举行的固定活动。其核心功能从"娱神"转向"娱人",成为壮族社会交往的活态博物馆。
文化内涵:每年农历三月三,数万壮族人汇聚山坡田野,通过"盘歌""猜歌""连故事"等赛歌形式交流情感。抛绣球、碰彩蛋等民俗活动,将婚恋习俗与农耕智慧融入歌词,形成"日歌圩"与"夜歌圩"的时空交响。
传承创新:当代歌圩规模可达上万人,广西已建立12个歌圩文化生态保护区。2025年那坡县"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中,传承人罗景超通过现场教唱,使年轻一代掌握"虽敏""论"等160余套传统曲目。
那坡壮族民歌:黑衣壮的"声音化石"
艺术特征:按声调分为"虽敏""论"等六大类,包含叙事歌、苦情歌、农事歌等20余种题材。其"双声部"唱法保留着壮族原始歌谣的"腰脚韵"韵律,被喻为"广西民族音乐富矿"。
活态传承:中山村作为发源地,通过"非遗进校园"工程培养小歌手。2025年遗产日活动中,8岁童声合唱团演绎的《不要慌 太阳下山有月光》,展现古老山歌的青春脉动。
壮族嘹歌:右江流域的"古代百科全书"
文化密码:起源于平果县的嘹歌,因每句必带"嘹"字衬腔得名。明代古壮字手抄本记载的《建房歌》《农事歌》,系统保存了壮族稻作文明的岁时节气知识。
现代演绎:田东县恢复敢仰岩万人歌圩,黄大勇等传承人将传统五言四句式改编为流行音乐。2024年全真丝壮锦生产线投产,使嘹歌纹样登上国际时装周。
壮族织锦技艺:经纬间的民族史诗
技艺精髓:采用通经断纬法,需经纺纱、染线等8道工序。云雷纹、蛙纹等图案承载着壮族创世神话,宋代《桂海虞衡志》记载其曾作为贡品。
产业振兴:靖西壮锦厂开发装饰画、围巾等产品,年产值达600万元。李村灵改良织机使幅宽达120厘米,AI设计技术让传统纹样融入潮玩联名。
壮族蚂拐节:红水河畔的蛙神祭祀
民俗奇观: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东兰县举行找蚂拐、孝蚂拐、葬蚂拐仪式。铜鼓纹饰与蚂拐舞模拟青蛙形态,开棺观骨占卜年景的习俗延续千年。
文化深意:传说中雷神之女"蚂拐"掌管风雨,节日融合图腾崇拜与农耕信仰。2006年列入非遗后,恢复200余座蚂拐亭,形成"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
刘三姐歌谣:歌仙传唱的智慧结晶
文学价值:包含生活歌、生产歌等七大类,宜州地区保存的《创世古歌》以五言体记载壮族起源。其"以歌代言"的特性,构成没有文字时期的诗性史书。
全球影响:电影《刘三姐》使歌谣传播至世界多个国家。当代通过"歌王争霸赛"培养新生代歌手,黄婉秋等传承人将山歌与摇滚元素融合,创新"摇滚山歌"表演形式。
当嘹歌的衬词仍在右江山谷回荡,当壮锦的梭线继续编织云纹日月,这些非遗瑰宝早已超越技艺本身,成为壮族"万物有灵"宇宙观的物质载体。在广西非遗传承人的守护下,古老智慧正通过"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焕发新生——这不仅是传统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告白。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