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首都北京“大城市带动大京郊”的战略布局下,乡村振兴的实践正以多元模式重塑京郊大地。从昌平的草莓文创到密云的水库移民转型,从大兴的智慧农业到通州的民宿经济,北京以示范村为支点,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生态筑基、文化铸魂”的振兴路径,为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提供了独具特色的“首都样板”。
昌平辛庄村:草莓产业与文创经济共舞
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以“辛庄模式”闻名,依托“昌平草莓”产业优势,通过科技升级与文创融合,打造“草莓+文创+旅游”全产业链。村内每周市集吸引超2万市民打卡,年游客量达50万人次,创客入驻82家,形成“城市要素反哺乡村”的典范。通过零碳公园、架空线治理等“微改造”,村庄既保留北方村落肌理,又焕发现代艺术气息,草莓年产值带动农户人均增收超万元。
大兴李家场村:盐碱地蜕变的智慧田园
魏善庄镇李家场村曾因土地盐碱化被称为“碱窝子”,如今通过人居环境整治与科技农业转型,成为“花园乡村”标杆。村支书卢兰淼带头拆除垃圾堆打造“示范花园”,利用建筑废料建成生态围墙,种植蔷薇与凌霄花。菌菇产业园种植30余种食用菌,年产值323万元,带动200余人就业。智慧农耕体验园引入远程监控系统,市民可线上种田、线下收获,成为都市白领的“世外桃源”。
密云尖岩村:水库移民村的“保水富民”之路
作为密云水库“移民搬迁第一村”,尖岩村历经多次转型,从低收入村蝶变为全国文明村。通过引进“密云印象”精品民宿品牌,村集体与企业合作开发180余户民宿,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1.8公里北山木栈道成为红叶观光胜地,栗子宴融合民俗文化,开发出栗子炖肉、栗子花馍等特色菜品,带动餐饮业蓬勃发展。村庄绘制千平方米移民文化墙绘,推行“门前三包”,环境治理与产业振兴双轨并行。
通州唐大庄村:环球影城旁的民宿经济圈
紧邻环球影城的唐大庄村,借势区位优势发展民宿产业,132户村民中90户参与民宿经营,累计吸引社会投资超6000万元。暖唐胖达熊猫民宿等特色院落带动房车露营、乡村夜市等业态,形成“吃住在民宿、体验在园区”的休闲农业格局。2023年,村内32户民宿直接带动80余人就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成为“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鲜活案例。
怀柔杨家东庄村:天文科技与樱桃产业的时空交响
燕山南麓的杨家东庄村,依托国家级天文观测基地与现代化樱桃产业园,构建“科研+生态+文旅”融合模式。380米深岩层水灌溉的“水岸樱桃”维生素含量高于普通品种30%,年带动户均增收2.4万元。村内6.8公里环库步道串联山水林田,AR技术重现平顶山古寨戍边故事,5G网络与空气源热泵系统打造智慧乡村,实现“科学装置入画来”的独特景致。
庞各庄镇
庞各庄镇智慧农业示范园建成5万平方米智能温室,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西瓜种植全流程数字化。通过"区块链溯源+会员直供"模式,每颗西瓜可追溯128项生长数据,高端定制产品直供CBD商务区,带动周边8个村发展订单农业,亩均收益提升至传统种植的3倍。
门头沟炭厂村
门头沟炭厂村从煤炭村转型为神泉峡景区,春赏花廊、冬观冰瀑,村民通过民宿入股年分红超万元,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跨越。
门头沟爨底下村
门头沟爨底下村创新实施"古村焕新计划",将明清四合院建筑群改造为活态博物馆。引入清华美院团队开发琉璃烧制非遗课程,打造"古村写生季""非遗手作节"等IP,年吸引艺术创作者超2万人次,传统民居租金增值400%,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案例。
怀柔区交界河村
怀柔区交界河村通过"湿地银行"机制,将300亩退化湿地修复为生态涵养区。发展"观鸟经济"建设12公里生态步道,开发夜探萤火虫、湿地科考等研学产品,带动村民转型生态护林员、自然导师等绿色职业,实现生态补偿收益与旅游收入双突破。
昌平草莓小镇
昌平草莓小镇构建"高校+企业+农户"创新链,中国农科院在此建立草莓脱毒种苗繁育中心。通过"云种植"系统实现全球首例草莓远程栽培,发展深加工提取花青素制成美妆产品,形成从种苗研发到健康消费的全产业链,产品出口日韩等12个国家。
通州台湖镇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首创"田园CBD"模式,8个行政村组团建设国际种业会展中心、创意农园等载体。通过承办世界农场主大会等高端活动,带动区域内形成从种子研发到农业会展的完整生态,片区集体经济总收入突破3亿元。
延庆康庄镇
延庆康庄镇发挥毗邻冬奥赛区优势,打造军民共建示范村。退役军事设施改造为航天育种示范基地,退役军人创业团队开发出高山芦笋、航椒等特种农产品,建设国防教育主题民宿集群,形成"红色研学+特色农业"双轮驱动发展格局。
南山村:柿子红了,民宿火了
昔日宁静的南山村,如今已成为北京市“百千工程”首批示范村。夏棋赢的话语中满是对家乡变化的欣喜。村里的柿子、山里红、核桃,随着游客的增多,销路大开。特色民宿不仅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更让这座小山村成为城市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北沟村:长城脚下的国际范儿
曾经被称为“北旮旯”的北沟村,如今是国际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胜地。瓦厂酒店的大落地窗前,慕田峪长城的雄伟尽收眼底。村企合作的模式不仅让民宿产业兴旺,更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王全书记的骄傲,是对北沟村成功转型的最好诠释。
西白莲峪村:长城文化引领新发展
在密云区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凭借长城文化,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变身网红打卡地。“90后”村干部古文亭和村党支部书记李汉东的带领下,村民守护长城、发展民宿,年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次,人均年收入超过4.5万元。总书记的回信,是对他们努力最好的肯定。
石峡村:古堡遗址与现代民宿的交响
石峡村,一座座古色古香的古堡遗址与现代高端民宿交相辉映。李汉东书记表示,村党组织带领村民守护长城、传承文化,引入专业公司,盘活院落,打造精品民宿。这里,过去与现在完美融合,成为乡村旅游的新典范。
这些示范村犹如璀璨明珠镶嵌在京华大地,通过差异化发展路径印证着"千村千面"的振兴智慧。从数字农田到非遗工坊,从湿地经济到种业硅谷,它们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和美乡村画卷,为首都乡村振兴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生态与产业共生的时代篇章。
未来展望:从“百千工程”到全域振兴
北京以“百村示范、千村振兴”工程为引领,计划到2027年建成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形成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格局。昌平将串联辛庄、秦城等村打造“草莓产业走廊”,密云尖岩村深化红叶观光与民宿集群,通州唐大庄村联动环球影城构建农文旅示范区。正如昌平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张正伟所言:“乡村振兴的真谛,是让乡土基因与现代文明共生共荣。”
在这片承载着千年古都文明与超大城市活力的土地上,有长城的巍峨,有运河的绵长,更有京郊儿女共创共富的壮志豪情。北京正以“千村千面”的探索,书写新时代的“京郊巨变”,乡村振兴的北京答卷,正成为全国瞩目的标杆!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