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苏绣的银针在丝帛间游走,当京剧的唱腔在梨园中回响,当景德镇的青花在窑火中涅槃,当古琴的弦音在山水间流淌,当剪纸的纹样在红纸上绽放——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脉搏。在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土地上,先辈们以智慧与匠心,创造了无数璀璨的非遗瑰宝。它们如星辰般闪耀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记忆与情感。漫步非遗长廊,聆听那些被岁月打磨却依然鲜活的故事,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让我们以敬畏之心推开这扇非遗之门,共同聆听那些被岁月打磨却依然璀璨的文明回响。这场巡礼,不仅是对技艺的致敬,更是对民族根脉的深情回望。

苏绣:针尖上的江南诗画
苏绣,中国四大名绣之首,发源于苏州吴县一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精细雅洁著称,一根丝线可劈成64份,绣出如发丝般的线条。双面绣《猫》是苏绣的代表作,正反两面图案一致,却无任何线头,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苏绣题材广泛,山水、花鸟、人物皆可入绣,其针法多达40余种,如平针、乱针、打籽等,每一针都凝聚着绣娘的匠心。

京剧:唱念做打的国粹之魂
京剧,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徽剧、汉剧、昆曲等剧种精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表演以“唱、念、做、打”为核心,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梅兰芳的《贵妃醉酒》是京剧旦角的经典之作,通过细腻的身段和唱腔,展现了杨贵妃的醉态与哀怨。京剧脸谱色彩鲜明,红色代表忠勇,黑色象征刚直,白色暗示奸诈,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符号。

景德镇瓷器:泥土与火的千年对话
景德镇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闻名于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花瓷是景德镇的代表,其钴料在高温下呈现出蓝色,与洁白的胎体形成鲜明对比。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以战国时期鬼谷子下山救徒的故事为题材,画面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是瓷器中的瑰宝。景德镇瓷器的制作需72道工序,每一道都需匠人倾注心血。

古琴:千年弦音中的文人雅趣
古琴,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音色清幽,如高山流水,能抚慰人心。古琴曲《流水》是伯牙与子期“知音”故事的见证,通过滚、拂、绰、注等指法,表现了水流的动态与意境。古琴的形制也蕴含哲理,如“天圆地方”的琴身象征天地和谐。

剪纸:剪刀下的民间艺术
剪纸,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剪纸以粗犷豪放著称,图案多为吉祥符号,如“福”“寿”“喜”;河北剪纸则以细腻见长,常表现花鸟鱼虫。剪纸的题材广泛,从神话传说到日常生活,都通过剪刀的灵动跃然纸上。

龙泉青瓷:泥土与火的千年对话
龙泉青瓷,产于浙江省龙泉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著称,釉色如冰似玉,被誉为“瓷器中的翡翠”。龙泉青瓷的制作需经过选矿、粉碎、淘洗、陈腐、练泥、拉坯、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窑、烧成等72道工序,每一道都需匠人精心操作。

秦腔:黄土高原上的戏曲瑰宝
秦腔,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陕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高亢激昂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著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秦腔的剧目丰富,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如《三滴血》《火焰驹》等,深受陕西人民喜爱。

川剧:变脸绝技的戏曲传奇
川剧,发源于四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变脸”绝技闻名于世,演员通过快速变换脸谱,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川剧的剧目丰富,既有历史故事,也有民间传说,如《白蛇传》《杜十娘》等,深受四川人民喜爱。

这些非遗瑰宝,是刻在竹简上的文明密码,是写在绢帛上的历史诗篇,是传唱在民间的精神图腾。它们历经战火与时光的洗礼,依然以最鲜活的姿态,讲述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每一件非遗作品,都是先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每一次触摸与欣赏,都是对民族精神的致敬。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些文化瑰宝,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愿非遗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千年匠心,永远流传!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文旅频道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