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怒江大峡谷的褶皱里,怒族人民以歌为舟、以舞为桨,将千年智慧编织成璀璨的非遗图景。这里,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历史的注脚,每一段旋律都是灵魂的回响。让我们开启这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巡礼,触摸怒族非遗的鲜活脉搏。

怒族达比亚舞:峡谷中的生命律动

达比亚舞是怒族祭祀与节庆的核心仪式,舞者手持形似琵琶的“达比亚”乐器,以铿锵的节奏模拟狩猎、耕作场景。舞步刚劲如鹰击长空,手势柔韧似藤蔓攀岩,将族群对自然的敬畏与生存的坚韧凝练成动态史诗。达比亚舞于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在怒族节日中持续展演,如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如密期”开春节活动。

怒族“怒锦”织布技艺:经纬间的文明密码

采用腰机织造的“刮克”布,以火麻为经、棉线为纬,通过“挑花”工艺绣出几何纹样。其独特的“彩虹条纹”象征怒族对天地的理解:黑为山、白为水、红为火,蓝为江。

怒族“哦得得”民歌:崖壁上的灵魂和声

“哦得得”是怒族重要的传统民歌,于2006年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贡山等县。在怒族语言中,“哦得得”有“慢慢唱”的意思,其唱调丰富、口语化较强、通俗易懂。歌曲常以“哦得得”作为语气助词或曲牌名,用于表达情感,并常与怒族传统乐器“达比亚”以及“达比亚舞”结合表演。

怒族仙女节(乃仍节)

‌时间与起源‌: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源于纪念传说中为怒族人民发明竹篾溜索、引出泉水的美丽姑娘阿茸。

‌主要活动‌:

‌祭祀仙女洞‌:人们携带鲜花、玉米粑粑、炒面等祭品,在钟乳石山洞前献花、燃松枝,由长者主祭并诵经祈福。

‌迎接圣水‌:饮用洞中“圣水”,祈求驱灾减病、五谷丰登。

‌歌舞与竞技‌:射弩、拔河、对歌等,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欢聚。

‌文化意义‌: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体现怒族对女性英雄的崇拜与自然敬畏。

怒族“汝为”(祭谷神)

‌时间与地点‌: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举行。

‌仪式特点‌:

‌男性主导‌:仅成年男子参与,妇女和儿童禁止参加。

‌祭祀流程‌:巫师主持,插金竹、芦苇等象征物,献祭黑山羊、荞米酒等,祈求谷神保佑丰收。

‌文化意义‌:反映怒族农耕文化中对土地和谷物的感恩,强调男性在祭祀中的主导地位。

当达比亚的余音消散在峡谷,当漆器的光泽映亮星空,我们更懂:非遗不是尘封的标本,而是怒族人民用双手书写的生命诗篇。让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份遗产,让怒江的浪花继续吟唱千年的文明之歌。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文旅频道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