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帕米尔高原的巍峨群峰间,柯尔克孜族以鹰笛为笔、以雪山为卷,书写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丽篇章。从236万行英雄史诗的恢弘传唱,到指尖翻飞的千年刺绣技艺,这些活态遗产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基因库,更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让我们循着非遗传承人的足迹,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巡礼。

《玛纳斯》:人类史诗的活态丰碑
作为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玛纳斯》以八代英雄的谱系叙事,浓缩了柯尔克孜族千年迁徙史与反抗精神。这部由"玛纳斯奇"(史诗演唱大师)口耳相传的巨著,不仅是柯尔克孜族的百科全书,更记录了叶尼塞河流域至帕米尔高原的文明交融。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其英、俄、汉等12种语言的译本,让世界听见东方"荷马史诗"的雄浑回响。当代传承人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至今仍在节庆中唤醒民族集体记忆。

柯尔克孜族刺绣:雪山下的色彩密码
源自西汉的刺绣技艺,以红、蓝、白三色构成视觉语言:纯白三角象征雪山圣洁,黑色代表土山坚韧,红绿交织则隐喻青山与草原的生机。这些图案通过衣领、裤脚、毡毯的经纬线,将帕米尔地貌转化为可穿戴的文化符号。2015年列入新疆非遗名录的"约尔麦克"毛线编织技艺,更以立体浮雕工艺呈现鹰隼、雪莲等图腾,成为游牧美学的立体诗篇。

约隆歌:牧歌里的哲学思辨
这种无伴奏复调民歌,以"问答式"对唱探讨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歌词中"雨露滋润万物生长"的比喻,与"白杨依靠雨水成长"的谚语,共同构建了柯尔克孜族的生态哲学体系。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的约隆歌,其悠长旋律至今仍在婚礼、节庆中回荡,成为记录民族迁徙史的"声音档案"。

库姆孜琴:鹰骨弦上的千年对话
以松木为槽、鹰骨为柱的库姆孜琴,琴弦振动频率与鹰唳声波相似,被誉为"会说话的乐器"。演奏时琴身倾斜45度,模拟雄鹰俯冲姿态,其《黑走马》等曲目通过泛音技法,可同时呈现冰川融化的潺潺水声与草原奔马的蹄响。这种"一器双声"的绝技,使库姆孜成为帕米尔高原的"声音图腾"。

驯鹰技艺:人鹰共生的生存智慧
柯尔克孜族驯鹰师通过"饥饿训练法",使金雕在3个月内完成从野性到忠仆的蜕变。训练时以羊皮手套为媒介,通过特定频率的哨声建立人鹰密码。这种延续千年的技艺,不仅造就了帕米尔高原的"空中猎手",更衍生出鹰笛制作、鹰舞等系列非遗项目,构成完整的驯鹰文化生态链。

当库姆孜琴的最后一个泛音消散在雪山之巅,柯尔克孜族的非遗传承仍在继续。从史诗传唱人到刺绣绣娘,从驯鹰师到约隆歌手,他们用生命守护着帕米尔的文明火种。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正以当代语汇讲述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国故事。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人类共同遗产,让天山脚下的千年回响,永远回荡在文明交融的星空下。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文旅频道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