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桂西北的崇山峻岭间,毛南族以石为笔、以歌为魂,将千年的智慧与信仰镌刻于山川与血脉之中。从神秘的石雕图腾到激昂的傩面舞步,从悠远的《盘古歌》到精巧的“花竹帽”,毛南族非遗文化如同一部活态史诗,在时光长河中熠熠生辉。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土地,聆听古老文明的回响。

谭氏毛南族石雕:山石间的信仰图腾
毛南族石雕以谭氏家族为代表,其作品以“三界公”(毛南族始祖)、“麒麟送子”等图腾为核心,融合道教与自然崇拜元素。雕刻技法粗犷中见细腻,麒麟鬃毛如火焰般跃动,龙须似云气飘渺。2014年,谭氏石雕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毛南族文化的精神符号。

毛南族肥套:傩面舞中的生命礼赞
肥套是毛南族祭祀神灵、祈愿丰收的傩戏,全套仪式需12天,由师公(巫师)佩戴木雕傩面,以歌、舞、乐演绎创世神话。傩面造型夸张,如“三界公”面如龙首,“瑶王”目似铜铃,色彩以红、黑、金为主,象征驱邪纳福。2006年,肥套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堪称“东方傩文化活化石”。

毛南族花竹帽:指尖上的千年情书
花竹帽以金竹为骨,竹篾为衣,帽顶编织“龙鳞纹”,帽檐垂挂“流苏泪”,相传是毛南族青年定情信物。编织需经破竹、抽丝、编纹等12道工序,一顶帽需耗时数月。2011年,花竹帽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其“轻如蝉翼,坚如磐石”的特性,被誉为“毛南族的文化名片”。

毛南族民歌:山野间的天籁之音
毛南族民歌分“欢”、“比”、“排”三类,以五言或七言对唱为主,内容涵盖创世史诗《盘古歌》、情歌《妹是牡丹花》等。演唱时辅以木叶伴奏,声调高亢如山谷回响。2014年,毛南族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以歌代史”的传承方式,成为研究毛南族社会变迁的活态档案。

毛南族木雕:刀尖上的信仰叙事
毛南族木雕以“三界公”神像、傩面、花竹帽纹样为题材,采用浮雕、透雕技法,线条如行云流水。一件神像需经选材、粗雕、细雕、上色等20余道工序,刀法刚柔并济,尽显毛南族对自然的敬畏。2014年,毛南族木雕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其“以木载道”的哲学,至今仍滋养着毛南族人的精神世界。

从石雕的粗粝到花竹帽的精致,从肥套的激昂到民歌的悠远,毛南族非遗文化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文化基因,让毛南族的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文旅频道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