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援建项目考察

在协议签订一个多月后,中方由张文成(时任外经部副局长)、刘济舟(时任交通部总工程师)牵头,由港湾、轻工、纺织、机械、建材等专家组成的考察组,赴马耳他考察和商谈。中方考察组受到马耳他政府热情友好的接待和全力配合。

明托夫访华时,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规格礼遇,感念在心。中方考察组赴马耳他考察时,也受到了明托夫总理的破格接待。当考察组来到总理府门前时,明托夫总理从大楼里走出来,在大理石台阶上迎接考察组,喜笑颜开地握住了张文成的手,热情亲切地说:“你们这么快就来到了我们的国家,我代表马耳他人民欢迎你们。”他同考察组成员一一握手,带领大家到会客厅里。

他还亲自主持马方官员与考察组的会议,一起商量决定考察内容、方式和日程,当场指示马方官员安排好考察组的生活,要保证考察组的安全。

在考察过程中,明托夫十分关心考察组的生活,还有一次亲自开车把考察组成员接到他在郊区的别墅里,设家宴招待。他的夫人和女儿(在英国留学回国度假)亲手做菜做饭。明托夫和考察组成员坐在一起,边吃边谈,有说有笑,亲如一家。

技术人员测量码头滑坡倾角。(图源:《百年献礼 光辉永续》)


考察工作在马方官员的配合下顺利展开,重点是30万吨大型干船坞及码头项目。与马方达成共识后,报经国务院批准,中方承建30万吨船坞及码头工程,同时修建巧克力厂、玻璃工艺品厂、纺织厂、水泥电杆厂。中国驻马耳他大使刘溥代表中国政府与马耳他外交国务秘书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爵士签订了议定书。

马耳他的地理位置(图源:网络)


马耳他在西方发达国家的门口,历史上是军事战略要地,现今又是世界能源运输必经之地。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马耳他援建一座大型干船坞和码头工程,自然会触动一些国家敏感的神经。

果不出周总理所料,协议一公布,立即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一时间成为西方评论的话题,有的从政治上提出质疑,有的从技术上表示怀疑。但地中海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却是一片赞扬声,他们认为中国是第三世界的朋友,援助马耳他证明中国将继续执行支援发展中国家的政策。

3- 30万吨干船坞工程建设

建设30万吨大型干船坞及码头工程,不仅规模大、技术复杂,大型设备制造难度也很大。中国当时只有25万吨干船坞,承建马耳他干船坞工程的确需要勇气,因为中国自己都没有建造30万吨级干船坞的实际经验,况且对当地各种技术条件都不了解,许多技术问题要依靠国内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方能解决。中方有关单位和专家们怀着强烈的爱国心和革命精神,有信心完成援建任务。

30万吨干船坞于1975年破土动工。在当时,这个级别的干船坞属于世界级的巨型船坞,特别是干船坞建在裂隙溶洞发育的石灰岩地基上,极大地增加了设计和施工的难度。

坞室施工全景图(图源:《百年献礼 光辉永续》)


在开挖坞室的过程中,曾遇到3条大裂隙和串球状溶洞,水柱高50-60厘米,日涌水量高达3.5万吨。当坞坑涌水量最大、施工遇到巨大困难的时候,西方一些国家的官员、工程技术人员纷纷到船坞工地“考察” “参观” “关心”我们的施工建设,然后回去放言中国人“肯定失败”。

中国援建工人牢记周总理的教导,怀着强烈的爱国心和责任感,为了祖国的荣誉,发扬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反复研究、实践,不断总结,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为了建造这座大型船坞,施工人员搬走了半座石山,然后再挖出坞坑,总共掘去70万立方米的石头,又浇注了10万平方米的混凝土加固。

施工中每遇重大困难或关键环节,中方官员、专家、工人齐上阵,不分昼夜,奋力拼搏,直至取得成功。当马方工人、官员得知中方人员每日加班加点纯系义务劳动,完全是为了加快船坞建设进度时,称赞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是“世界上最诚实的人”。

对于大型关键性设备,中方在国内组织技术攻关试验。钢制自动卧倒式坞门(单面重970吨)、150吨重的大型门式吊机(当时国内只能制造30吨的)和大功率(1000千瓦/小时)立式轴流式水泵(当时国内只能制造小型的),经中国专家精心设计、反复试验,取得成功,送到马耳他安装,质量都达到了设计要求。为了确保试验成功,中国花费了大量的试验和设计费用,这些费用都没有向马方收取。这足以证明,中国对马耳他援助是无私的。

中国外交部、外经部经联合检查验收,认为施工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工程质量良好。

一年之后的1981年10月,两国政府正式办理移交,马耳他总理明托夫称中国是马耳他的真正朋友,感谢中国政府给予的慷慨援助,盛赞中国技术人员、工人忠于职守,品德高尚,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流血流汗,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1974年,上海港口机械制造厂的装配钳工徐会仲前往马耳他,参加干船坞建设工作。他被掉下的大型起重机螺母击中,不幸遇难,时年47岁。1979年4月23日,马耳他共和国总统追授他“共和国功臣”勋章。

徐会仲烈士和谷岩昭同志位于马耳他的墓。(图源:新浪网)


工程师谷岩昭于1974年11月19日来到马耳他,任30万吨干船坞建设工程副总指挥,因积劳成疾,患肝癌,于1979年不幸逝世,时年46岁。

马耳他30万吨级干船坞工程(图源:网络)


马耳他政府和人民对30万吨干船坞十分满意,称这座船坞为“金矿”。干船坞成为当时马耳他最大的国有企业,就业人数1700多人,在马耳他经济、政治生活中具有较大影响。

这座“金矿”为马耳他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为中马长期广泛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深切缅怀为开拓中马关系作出历史性贡献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也要向为马耳他干船坞作出贡献的工程技术人员表示敬意。






- END -


出处 | 《百年献礼 光辉永续》(2023年10月出版)

原标题 | 中马友谊坞

本文作者 | 赵桥梁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凤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