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精神】:1942年5月,日军铁蹄踏入滇西,腾冲这座“极边第一城”沦陷,滇缅公路被截断,中国抗战的生命线岌岌可危。两年后,中国远征军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发起滇西反攻。127天浴血奋战,9月14日光复腾冲,成为抗战中中国军队收复的首座县城。这段历史,既是民族存亡的生死较量,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血色丰碑。今天,我们通过遗迹、文献与亲历者记忆,重返那段铁血岁月。

历史背景:战略要地的沦陷与反攻‌

‌滇缅公路的生死线:1938年通车的滇缅公路是国际援华物资的唯一通道。1942年5月,日军第56师团占领腾冲,切断公路,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作战失利,退守怒江。

‌焦土抗战的序幕:日军在腾冲构筑立体防御体系,将司城禁钟改作射击掩体,古城沦为“永不陷落的要塞”。1944年5月,远征军第20集团军强渡怒江,誓要收复失土。

腾冲战役:127天的血色鏖战‌

‌高黎贡山仰攻‌(1944.5.11-5.20):远征军6个师(第53军、54军)在海拔3300米的“云层战场”血战9天,以冻饿伤亡过半的代价攻占南北斋公房。

‌围城与巷战‌(1944.7.26-9.14):凤山攻坚战‌:空军炸毁日军堡垒群,3天血战夺下屏障。

‌腾冲城墙争夺‌:巨石城墙厚达6米,远征军以爆破缺口强攻,逐屋争夺42天。

‌玉碎结局‌:日军联队长藏重康美率部顽抗,最终全军覆没;远征军9168人阵亡。

‌关键人物‌:

‌霍揆彰‌(第20集团军司令):制定“先攻来凤山,再围腾城”战术。

‌阙汉骞‌(54军军长):提出“空军轰炸+坑道爆破”破城法。

‌李根源‌:滇西名士组织民夫3.8万人支援前线,高呼“腾冲不可弃”。

历史意义与精神传承‌

‌战略转折:腾冲光复为滇缅公路全线打通奠定基础,1945年1月“芒友会师”标志反攻胜利。

‌焦土丰碑:古城化为废墟,但“宁为玉碎”的精神铸就中国军民不屈的象征。

‌国殇墓园‌:安葬3346名烈士,2025年新增“警钟长鸣”仪式,年接待超140万人次。

‌滇西抗战纪念馆‌:2025年改陈后展出2.8万件藏品,以“声光电”还原驼峰航线等场景。

站在国殇墓园的小团坡上,3346块墓碑如沉默的方阵,俯瞰着今日繁华的腾冲街市。80年前,他们以生命换来了“玉碎”的尊严;80年后,这座英雄之城将抗战精神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从脱贫攻坚到生态保护,从“司莫拉”佤寨的彩色稻田到纪念馆的数字化展陈。

历史从未远去,它刻在文庙柱子的弹痕里,回荡在热海温泉的硫磺气息中,更熔铸成一代代中国人“铭记苦难,珍视和平”的集体记忆。正如李根源所书:“生者必奋,死者必慰。”这,便是腾冲抗战留给后世最厚重的答案。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