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间,彝族先民创造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瑰宝如同火塘里跳动的火焰,照亮了民族记忆的星空。从烟盒舞的清脆节奏到漆器的斑斓纹饰,从打歌的豪迈舞步到洞经音乐的悠扬旋律,每一项非遗都是彝族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巡礼,感受彝族非遗的独特魅力。

烟盒舞:指尖上的民族史诗

发源于云南省红河州的彝族烟盒舞,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以竹制烟盒为道具的舞蹈,将生活用具升华为艺术符号。舞者双手持烟盒上下翻飞,手指弹击发出清脆节奏,配合四弦琴的旋律,形成独特的"跳弦"艺术。

烟盒舞的168种舞步中,既有模拟动物神态的"猴子搬包谷",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踩谷种"。下腰连环翻滚等高难度动作,展现了彝族人民卓越的舞蹈天赋。在石屏县,30位传承人通过非遗传习所、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让这项古老艺术代代相传。如今,烟盒舞已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在节庆活动中焕发新的生机。

彝族漆器髹饰技艺:黑红黄中的宇宙观

诞生于大凉山的彝族漆器,以其黑、红、黄三色的鲜明对比闻名于世。这项需要50余道工序的传统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从生漆收割到胎体制作,从图案绘制到反复髹涂,每一件漆器都是匠人心血的结晶。

四川喜德县的吉伍巫且作为第十六代传人,打破了"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培养学徒120余人。他创作的漆器品种近百种,远销30余国。而95后传承人曲木史伍则创立"彝三彩"品牌,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融合,让古老技艺走进当代生活。漆器上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图案,承载着彝族对宇宙的独特认知,是穿在身上的哲学。

彝族打歌:踏地为诗的千年之舞

"围火成圈,踏地为节"的彝族打歌,是融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瑰宝。在巍山火把节上,芦笙领舞,大刀开道,众人踏着笛子与三弦的节奏通宵欢舞,再现了《唐书》记载的古老场景。

打歌分为四大地域流派:以芦笙笛子为主的巍宝山派、快节奏的马鞍山派、大刀舞突出的大仓派,以及独特的阿朵村派。这种起源于祭祀仪式的舞蹈,如今已成为彝族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2008年列入非遗名录后,巍山建立了专门的打歌传习所,让"踏歌"传统在新时代继续"跳动"。

毛纺织及擀制技艺:羊毛织就的生活艺术

凉山彝族的毛纺织技艺,将普通羊毛转化为袈什(披毡)、瓦拉(披风)等实用艺术品。这项技艺包含剪毛、捻线、弹毛、织布等复杂工序,单层袈什需2-3斤羊毛,双层则要5-7斤。

代表性传承人说各惹曲,掌握了从擀制到缝制的全套技艺。她制作的毛裙、毡帽等作品,既保持传统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在"公司+绣娘"模式下,这项古老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彝族妇女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实现经济独立。

从烟盒舞的欢快节奏到洞经音乐的庄重旋律,从漆器的斑斓色彩到毛纺织的质朴温暖,彝族非遗文化如同索玛花般绽放在大凉山深处。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不仅记录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更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火塘边的文化火种,让彝族的千年智慧继续照亮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