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世代游牧的蒙古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承载着草原文明记忆的瑰宝,如同散落在绿色海洋上的珍珠,串联起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与文化基因。从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的长调民歌,到展现游牧智慧的蒙古包营造技艺,每一项非遗都是蒙古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片文化沃土,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草原回响。
蒙古族长调民歌: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歌形式,蒙古语称为"乌日汀哆",意为"长久的歌"。这种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的艺术形式,历史可追溯至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明确记载。
长调民歌最显著的特点是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演唱时讲究"诺古拉"(颤音)技巧的运用,使歌声如草原上的风一般自由流淌。代表曲目《走马》、《小黄马》《辽阔的草原》等,多以赞美自然、思念故乡、歌颂爱情为主题。歌手通过气息控制与嗓音变化,将草原的辽阔、牧人的豪迈、生活的艰辛与喜悦都融入歌声之中。
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代,长调民歌仍活跃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既是艺术表演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呼麦:一人双声的奇迹
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演唱时歌手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在同一时间唱出两个声部,表现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旋律的结合,形成罕见的多声部演唱形态。据学者考证,我国古籍中记载的北方草原民族的歌唱艺术"啸"可能即是呼麦的原始形态,这一艺术形式早在13世纪蒙古草原流行英雄史诗说唱艺术时就已十分盛行。
呼麦的演唱难度极高,需要歌手精准控制口腔、鼻腔共鸣腔体,使气息振动声带产生低沉基础音的同时,持续强化泛音形成高亮旋律声部。其发声原理源于对自然声响的模仿,如风声、流水及动物鸣叫,形成中国各民族民歌中独一无二的多声部形态。曲目可分为三类:咏唱自然风光的《阿尔泰山颂》、模拟野生动物的《布谷鸟》、赞美骏马和草原的《四岁的海骝马》等。
作为蒙古族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载体,呼麦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2009年,呼麦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展现蒙古族精神内核的重要文化符号。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弦上的草原史诗
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乐器,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蒙古语称"潮尔"。这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音色接近人声,柔美圆润,擅长表现抒情、和缓的曲调。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4世纪,唐宋时期记载的奚琴(马头琴前身)是竹片作弓插入二弦中演奏,元代以后弓弦改为马尾,琴首开始出现马头造型。
马头琴的制作工艺体现了蒙古族工匠的智慧:琴箱由松木制成呈梯形,两面蒙上马皮,张两根马尾弦,定弦为反四度。演奏时琴弓不在两弦中间而在外面擦弦拉奏,因此可以奏双音。代表曲目有《万马奔腾》《鄂尔多斯的春天》等,既能独奏,也可为民歌说唱伴奏。
关于马头琴的起源有个美丽传说:牧人为怀念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模样雕刻马头装在琴柄顶部。
2006年,蒙古族马头琴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蒙古族历史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代表。
蒙古族搏克:力量与智慧的较量
蒙古族搏克(摔跤)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活动,13世纪起盛行于北方草原,作为男子三项竞技之一,兼具竞技与娱乐功能。这一运动的历史发展和规则演变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阶段,从最初的生死较量逐步演变为"点到为止"的竞技形式。
搏克比赛多在那达慕大会或祭敖包时举行,参赛人数须为偶数,无年龄、体重限制。摔跤手身着特制服饰:钉铜钉的皮质短背心(召格得)、绣纹套裤及彩色短裙(希力布格),脚穿马靴。比赛前歌手高唱挑战歌,选手以鹰舞步入场,采用扑、绊等技巧对决,膝盖以上部位触地即判负,实行单淘汰制。
搏克运动充分体现了蒙古族崇尚力量与智慧结合的民族性格。胜者获"赛音布和"(英雄摔跤手)称号,连胜者佩戴象征胜绩的五色布条项圈(景嘎)。2006年,蒙古族搏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展示蒙古族尚武精神的重要文化符号。
蒙古族服饰:穿在身上的草原美学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的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民族服饰文化,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种具有浓郁草原风格特色的服饰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体现了蒙古族"褒衣博带"的审美追求。
传统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下摆均不开衩。腰带用红、绿绸缎制作,佩挂吃肉用的刀子,刀鞘装饰十分漂亮。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说明其历史源远流长。服饰上的刺绣、银饰等装饰工艺,以及色彩运用(崇尚白色、天蓝色等纯净明快的色彩),都体现了蒙古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蒙古包营造技艺:游牧生活的智慧结晶
蒙古包营造技艺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架木和苫毡的制作及装饰等环节构成,集木工、刺绣、雕刻、绘画、编织等为一体,集蒙古族民间手工技艺之大成。这种适应游牧生活的居住建筑,充分体现了蒙古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传统蒙古包的制作讲究因地制宜:西乌珠穆沁旗的蒙古包用榆木制作,构架中不用铁钉;陈巴尔虎旗的"苇帘蒙古包"则利用当地柳条和芦苇搭建,夏季凉爽宜人。蒙古包结构主要由架木、苫毡、鬃绳三部分组成,圆形结构减少了风雨和沙尘的袭击,适应蒙古高原严寒、酷热的大陆性气候。
蒙古包的"哈纳"(墙壁)具有伸缩性,能自由变化,使蒙古包的高低、大小可按需要调节,遇到雨季、风季气候突变和居住人口增减等情况都能应付自如。这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建筑技艺,是蒙古族对世界游牧文化的重要贡献。
从长调民歌的悠扬旋律到呼麦的神奇和声,从马头琴的深情诉说搏克的力与美,从服饰的精致工艺到蒙古包的营造智慧,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部立体的草原文明史诗。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瑰宝,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为当代世界提供了多元文化共生的生动范例。在现代化浪潮中,保护和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些草原文明的千年回响,让它们在新的时代继续绽放光彩。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