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湖北省枣阳市以“链式发展”“共同缔造”等创新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培育了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村落。以下为部分代表性村庄的成果展示,涵盖产业发展、环境治理、文旅融合等多领域实践:

城镇松岗村

能人返乡激活“空心村”

王松岗村曾因交通闭塞沦为“空心村”,2019年起,在外创业的餐饮企业家王国静返乡投资1000万元,疏通沟渠、美化环境,打造生态菜园和“双湖园”餐厅,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村内还引入多位企业家担任村支书,通过“英才雁归”计划吸引人才回流,将村庄转型为“景美、村净、物丰、民富”的示范村。如今的松岗村,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收入显著提升,成为“头雁领航”模式的典型案例。

吴店镇舂陵村

汉文化赋能农旅融合

舂陵村依托西汉舂陵侯国遗址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共同缔造”理念推动环境整治与文旅开发。通过村民共议共建,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篮球场,统一汉风民居风格,打造“中国汉城—舂陵古城”精品旅游路线。村民朱爱华返乡流转50亩土地建设采摘园,2022年桑葚园单日接待游客超千人,亩收益达3万元。目前,村内已吸引10余名能人回乡创业,形成“文旅+采摘”的多元增收模式。

王城镇李桥村

特色产业激活“美丽经济”

李桥村以桃、板栗、油茶为主导产业,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渠道,2020年优质桃销量突破500万斤,板栗销售额达40万元,带动农户亩均增收4500元。村内成立4个专业合作社,推行垃圾分类和常态保洁制度,通过“微整治”实现村庄绿化亮化,打造“业在园中、村在景中”的田园景观。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治理,形成乡村治理的“李桥样板”。

吴店镇玉皇庙村

烟叶产业带动共同富裕

玉皇庙村通过“烟叶+合作社”模式,烟叶种植面积从2021年的75亩扩展至1192亩,村集体年收入达84万元。合作社创新“土地银行”“用工银行”“资金银行”机制,解决土地流转、劳动力调配和资金难题。烟农王林承包320亩土地,年利润超70万元,村内还探索“烟叶—油菜—水稻”轮作模式,破解土壤连作瓶颈。烟叶税反哺村集体建设,形成产业与生态双赢格局。

鹿头镇董河村

5G技术助力香菇产业升级

董河村引入中国移动5G技术,搭建智能化种植管理系统和直播平台,实现香菇生长环境实时监测与线上销售。2024年新建9个香菇大棚,单棒利润达2元,年种植4万棒带动村民增收显著。通过“5G助农团”培训直播带货,传统农业转型为“全链条”产业,产品销往全国,成为数智赋能的乡村振兴标杆。

杨垱镇桃园村

债务清零迈向集体经济强村

桃园村曾负债百万,通过“班子、底子、路子”三子战略,清理集体资产、盘活土地资源,2023年实现债务清零并创收百万。村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机械化耕种,农户保底分红叠加二次收益,每亩增收300元。村内基础设施全面升级,从“上访村”蜕变为“幸福村”,展现了党建引领集体经济的强大活力。

熊集镇九龙村

能人治村重塑宜居乡村

九龙村在建筑企业家姜平超担任村支书后,还清180万元村级债务,发展集体经济,整治污水横流、杂草丛生的环境,打造“宅院整齐、道路整洁”的和美乡村。通过“火车头”效应,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升,成为“群雁齐飞”治理模式的代表。

枣阳市通过“头雁引领”“产业延链”“数智赋能”等创新实践,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各示范村因地制宜,从传统农业升级、文旅融合到基层治理优化,展现了“一村一品”的生动图景,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枣阳经验”。更多案例可通过原文链接进一步探索。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      稿:清   沨

值班编辑:刘紫丹

责任编辑: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