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绍成自从1972年9月进入秘鲁驻华使馆,一直没挪地方。至今,他已在使馆招待员岗位上干了27年。1996年6月,秘鲁驻华大使在使馆里举行授勋仪式,宣读了最高命令:
鉴于外长建议,秘鲁共和国决定分别授予为使馆提供24年和19年服务工作的范绍成先生和张秉文先生“杰出服务勋章”。
总统阿尔韦托·藤森手签
宣读完毕,大使亲手给范绍成和张秉文戴上“总统骑士勋章”。
对范绍成来说,这枚勋章来之不易。他在秘鲁驻华使馆度过了20多年的光阴,完完全全把自己的岗位当成了“家”。他真正做到了爱岗胜过爱家。
1957年,范绍成上初中。那时,他要到离家15公里远的学校去上学。50年代,学校的伙食费每个月只需6元钱,但就是这6元钱,他的父母也拿不出来。于是,每星期回家一趟的范绍成,返校时都要背上一布袋红薯,拿到学校的食堂里去蒸着吃。
想起上学那段岁月,范绍成说:“我上小学时,学费全免。只有初中一年级上学期交过一次学费,后来直到读完高中,再没交过学费。”他解释说,并不是自己的成绩有多么好,而是那时候师生关系好,老师舍不得他这样的穷学生退学。
高中毕业后,他没有考大学,而是回家帮助父母和姐姐干活,供4个弟弟妹妹上学,维持全家人艰难度日。
1971年3月,一个机会使范绍成进入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能到北京工作,本来就是一件幸运的事,而且自己从事的是外交服务工作。上班后,他认认真真地对待领导交办的每一项任务。
1972年6月,范绍成接到一个任务,陪同来华参加夏令营的苏联小朋友们前往北戴河。在北戴河,他结识了一位曾在秘鲁驻华使馆工作过的厨师。三个月后,苏联来的小朋友从北戴河回到北京,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回到服务局后,领导找他谈话,说秘鲁驻华使馆缺一名招待员,打算让他去试试。由于当时缺专业人员,一天也没接受过培训的范绍成,连工作服都没领,就去秘鲁驻华使馆报到了。
第一天工作下来,他感到自己所见到的东西都很新鲜,觉得使馆里的一切都很有意思,但工作确实有难度。因为他对秘鲁这个国家相当陌生,对外宾的要求也不熟悉,更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自小在农村长大的他,对大使家用餐时那一堆餐具见都没见过,也不知道吃西餐时大使一家人要那么多刀、叉、盘子、杯子之类的东西怎么用。干了好几天,他还是不得要领。
为了把工作做好,他经常向使馆里的同事请教,工作中经常听取大使夫妇的意见,并按他们的意见努力改进自己的工作。休息日,他还去老招待家中讨教。
一天下班后,他想起在北戴河认识的那位厨师,就去登门求教。在那位厨师家里,他算是找到了老师,原来那位厨师以前曾在秘鲁驻华使馆里当过招待员。老厨师见他心诚,就把使馆里招待工作的要领全部教给他。从老厨师家回来后,他把学到的知识在心里一遍一遍地默记。
第二天到使馆上班时,他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仅干活快了,而且每一项工作都做到了位。大使夫人对他的服务很满意,决定正式聘用他。
为了把工作做好,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平时不管外宾在不在场,都认真仔细地做好每一件事。大使有活动,不管大小,他总是提前做好准备并多次检查,避免出差错。
最让范绍成难忘的是大使家第一次请客的事。为了做好服务工作,他连忙跑到老厨师家请教。老厨师把自己的经验告诉他,然后拍拍他的肩膀说:“你这样认真对待工作,将来肯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招待员。”
那次请客,他把招待工作做得无可挑剔,所有来宾都对他的服务表示满意和感谢。提起这些事情,他说:“当时那股劲完全是逼出来的,干不好外国人就会辞了我。”
这一“逼”把一天也没经过培训的范绍成“逼”成了一名优秀的招待员。大使官邸面积较大,有500多平方米。除了负责室内清洁工作和每日三餐服务工作,官邸里的一些杂活也由他干。
每天,范绍成在大使家里总是一刻不停地忙活着,从没有清闲的时候。如果有客人来或者遇到大使夫妇在家里请客,他的工作量马上就要增加很多。
当时,他的宿舍离使馆比较远,骑车要花一个小时左右。大使夫妇见他的工作量太大,不久又聘了一位招待员。那位招待员在使馆没干多久,就嫌使馆的活太累而辞职了。
范绍成接待的第二位大使有三个孩子,大使官邸里的活更多了。这位大使也聘了一位招待员,作为他的帮手。可时间不长,那位招待员感觉工作太累,也离开了使馆。
范绍成在秘鲁驻华使馆至今已工作了27年,先后为10任驻华大使提供过服务。这10位大使家里除了他之外,还先后聘过10位招待员,至今没有一个留下来。现在(书籍出版于1999年),范绍成是现任大使家里唯一的招待员。
在使馆里当招待员远没有饭店、宾馆里的招待员轻松。这么多年来,范绍成在上班期间,中午极少有休息时间,因为他的主要任务就是招待工作,饭前要摆放餐具、摆台面、叠口布花,饭后还得收拾餐具。
如果有客人来,吃饭的时间就会延长,饭菜的量也会增加,餐具自然更多了,因此范绍成经常推迟自己的吃饭时间。他必须等大使家人和客人用餐完毕,收拾好餐具,自己才能去吃饭。有时候,他刚端起饭盒,就会有人敲门或者来电话。这时候,他总是一声不响地放下饭盒,办完事情后再接着吃饭。如果时间太长,饭凉了,他只好忍着饿,继续做下午的工作。
有一任大使的外事活动特别多,朋友也多,几乎每周都有活动,因此这位大使经常在家中请客。有时候,晚上来的客人多,用餐的时间经常延长一两个小时。这时候,范绍成只能等到送走客人、收拾好餐具才能回宿舍。回到冷冷清清的宿舍,又累又乏的他常常不吃饭就睡觉了。
在使馆工作20多年,范绍成在工作上精益求精。他的体会是:“别小看招待工作,真想做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范绍成除了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和用餐服务工作外,还学会了若干种铺台面及叠口布花的方法。他铺的台面整洁,怎么看都像一条线,做到对称、整齐。同时,他能把口布叠成各种不同形状。
有一次,秘鲁大使请了30多位不同身份的客人赴宴。为了区别客人的身份,范绍成把口布叠成30多种花样,每一个花样代表一位外宾的身份,使外宾一眼就能找到自己的座位。他的做法获得了大使的称赞。
每一任秘鲁驻华大使都喜欢用自己国家的酒(皮斯科酒)招待客人。大使对范绍成说:“皮斯科酒相当于中国的茅台酒,是秘鲁的国酒。”但这种酒与中国的酒不同,在上桌之前需要服务人员把酒的各种成分兑在一起,才能成为地道的皮斯科酒。
皮斯科酒(图源:网络)
为了学会兑酒,范绍成跟参赞学习兑酒方法。一次,两次……经过多次试验:他成为秘鲁驻华使馆里兑酒的好手。问他兑酒的经验时,他说:“我也感到很奇怪,大使和其他外交官都说我兑的酒好喝。其实,我只是根据他们的口味来改变酒的成分而已。这种酒含有柠糖、蛋清等原料。每次兑酒时,我总是兑少量的酒,请大使家人品尝。如果符合他们的口味,我就按兑好的那份比例接着兑;如果不符合他们口味,就要改变比例重新兑。”
范绍成把使馆看成了自己的家。他一个人在京,妻子女儿都在河南老家。他于1968年结婚,至今夫妻分居几十年。三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四个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两个女儿已结婚成家。
如果问起他女儿的生日,他这位当父亲的会抱歉地说:“我一时想不起来。她们出生的时候,我都不在身边。”这些事情如果发生在今天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但发生在那个时代,发生在范绍成身上,却又让人能够理解。
在两个女儿结婚的时候,他这位欠了女儿很多感情债的父亲,依然不能请假回去参加女儿的婚礼。其实,他何尝不想找个机会,好好补偿自己欠下的感情债?但他想到的是“人在使馆身不由己”,不能因为小家而影响工作。
家中除了妻子女儿和几亩田,还有年迈体弱的老母亲需要照顾。这么多困难并没有影响范绍成的工作,他从没有因为家里的私事请过假,也没有向领导提出过分的要求。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去,以爱家的感情来爱自己的岗位。
大使家的每一次活动,他都认真检查用具,做到心中有数。他像爱惜自己家的东西一样爱惜使馆里的一切。建馆之初买的一套24人用的瓷器,至今还够20人用。使馆里有些小东西坏了,他主动抽出时间去修理。
秘鲁驻华使馆设在办公楼里,没有院子,没有花工。范绍成发现大使喜爱花木,就悄悄地弄了些花放在官邸的阳台上。他自己不懂养花技术,就尽量找一些比较好养的花,学着种养,尽量美化官邸环境。
他发现大使不仅爱吃辣椒,而且喜欢欣赏辣椒。于是,他就弄了十几盆辣椒放在阳台上养着。因为放在住宅里养,所以辣椒的叶子上长了虫子也不能用农药喷洒。这种情况下,他就用手去捉虫子,直到捉完为止。
等到辣椒变红了,大使夫人就会派人摘了炒菜。有好心人看到范绍成太累,就劝他以后别养花了,有时间就歇歇。他却认为,自己累点也值得,因为种花草、种辣椒,既可美化环境,又让大使和所有在这个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人都有个好心情。
范绍成家在农村,家中没有男劳力。由于他平时工作努力,以前的几任大使都主动让他在农忙时休假。现在使馆里只有他一名招待员,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就多次做家人的思想工作,把地让给别人种。
为了工作,他不怕付出。有一年休假回家过春节,因为下大雪,汽车不能通行,他就步行几十公里赶到火车站,按时返回使馆上班。
1998年6月,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照顾他,给他分了一居室的房子。有了这间房子后,他的妻子和女儿一年才能到北京来两趟,住些日子。
有一回,正值双休日,小女儿来北京看爸爸,却碰上他加班。那几天正巧大使的佣人休假,所以使馆里打来电话让他去加班。范绍成用商量的口气对女儿说:“爸爸不能陪你了,你自己去玩吧。想回家的话,自己回吧。”话虽这么说,此时他的心里很矛盾,觉得自己让女儿失望了。为了使馆里的工作,他只好再一次请女儿谅解。
为了工作,他不得不舍弃了亲情,把自己的岗位看成了“家”。人们这样评价他:招待员这个职业很平凡,但范绍成爱岗敬业的精神不平凡。
转自: 外交官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