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的江汉平原与山水之间,每一道美食都像是时光锻造的楚文化符号,裹挟着先秦“钟鸣鼎食”的遗风,浸润着长江汉水的灵秀之气。它们以水土孕育的食材为笔,以千年传承的工艺为墨,在餐桌之上书写着荆楚大地的壮阔历史,让味蕾在品尝间触碰文明的涟漪。
热干面:一碗面里的江城晨曲
这道被誉为“武汉早餐灵魂”的经典面食,可追溯至明清时期的码头文化。精选鄂中地区的优质小麦磨成面粉,面条经碱水揉制后煮熟、过油,如金条般根根分明。食用时拌入炒香的芝麻酱、酸豆角、萝卜干与蒜泥,筷子搅动间“滋滋”作响,芝麻的醇香与面条的筋道在口中交织。清晨的武汉街头,一碗热干面配一碗蛋酒,是江城人开启一天的仪式感——面条的“干”与酱料的“浓”,恰似楚人“泼辣直爽”的性格,而俯身“唆面”的姿态,更藏着长江码头文化里“快食而不失滋味”的生活智慧。
武昌鱼:一尾鱼里的千年诗韵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这尾承载着文人雅韵的淡水鱼,早在三国时期就被《吴书》记载为“樊口鳊鱼”。选取梁子湖生长的武昌鱼,以清蒸为上,辅以火腿、香菇、笋片,淋上猪油与鸡汤。鱼身雪白如玉,鱼肉细腻如脂,入口即化间透着江水的清甜。相传孙权定都武昌时,命人捕捞此鱼宴客,此后文人墨客多以鱼抒怀,将楚地的山水灵气与诗赋豪情融入鱼肉之中。一尾武昌鱼,既是长江馈赠的珍馐,更是荆楚文化中“以食寄情”的风雅见证,连骨刺都带着千年的诗情画意。
三鲜豆皮:三层烟火里的市井江湖
诞生于武汉老通城的传统小吃,堪称“楚地早餐的艺术之作”。以绿豆与大米磨浆摊成金黄薄皮,翻面后铺上熟糯米、鲜笋、虾仁、肉丁,再煎至外皮酥脆、内里软糯。一刀切下,豆皮的豆香、糯米的米香、馅料的鲜香层层迸发,咬下时“咔嚓”有声,口感丰富如江湖百态。这道由民间小贩创制的美食,曾是码头工人“一口管饱”的能量来源,如今成为武汉过早摊的“顶流”——三层食材如同楚地的江湖气,既有市井的烟火气,又有对“三鲜”(鲜、香、脆)的极致追求,恰似楚人“豪爽又细腻”的双重性格。
排骨藕汤:一钵汤里的水土哲学
“煨汤要靠慢火功,楚地莲藕最香浓”。选用湖北特有的“九孔藕”,其淀粉含量高、口感粉糯,搭配猪排骨,用陶瓦罐文火煨煮3小时以上。汤色乳白如琼浆,藕块吸饱肉香,排骨酥烂脱骨,喝一口汤,醇厚的鲜味中透着藕的清甜。楚地江河纵横,莲藕自古便是“水八珍”之一,先民们将对水土的敬畏融入汤中——藕的“孔窍通达”象征楚人“上善若水”的智慧,而慢火煨汤的过程,则暗合“道法自然”的哲学,一钵汤里盛着江汉平原的丰饶,也盛着千年农耕文明对“天时地利”的尊重。
沔阳三蒸:一笼蒸气里的楚乡烟火
起源于仙桃(古沔阳)的传统烹饪技艺,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将鱼、肉、蔬菜裹上米粉,放入竹蒸笼蒸熟,讲究“鱼鲜、肉香、菜入味”。蒸鱼鲜嫩无腥,蒸肉肥而不腻,蒸菜保留了食材本味,米粉吸收了汤汁的精华,口感绵密而富有层次。相传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的妻子为让士兵吃上热食,发明了这种“一锅蒸万物”的做法,此后成为楚地百姓“逢节必蒸”的习俗。一笼三蒸,既体现了楚人“就地取材”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万物和谐”的饮食哲学,蒸气升腾间,是江汉平原的丰饶与楚乡人家的烟火温情。
荆楚大地的美食如同一曲磅礴的楚调,热干面的酣畅里唱着江城的活力,武昌鱼的鲜嫩里吟着文人的风雅,排骨藕汤的醇厚里藏着水土的馈赠。它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将千年楚文化揉进面团、蒸入笼屉、煨进汤里,让每一口都成为与历史对话的契机,在唇齿间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江汉文明长卷。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