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脚下,一个曾被称为"烂杆村"的关中村落-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如今已成为年接待游客950万人次的乡村振兴典范。袁家村以"三产融合、全民参与"的创新模式,书写了从"地坑窑"到"金招牌"的当代传奇。
一、产业振兴:舌尖上的共同富裕
美食王国的味觉革命
62栋关中建筑组成的民俗街区,汇聚300余种非遗小吃。油坊里现榨的菜籽油香气弥漫,醪糟坊的百年老缸每日产出2000斤米酒。2025年"山花工程·后备箱行动"期间,村民单日销售手工辣椒酱超5000瓶,带动周边10村增收。
创客经济的乡土实践
吸引上海鼻烟壶传承人朱峰等1000余名新村民入驻。56号院民宿主人祝代宁通过短视频营销,使入住率稳定在80%以上。村委会提供"前三年免租"政策,培育出茶馆、文创等23种新业态。
品牌输出的共富密码
在西安开设的关中印象体验店,年营收突破1.2亿元。数字化平台实现产品溯源、客流分析、线上预订一体化,2025年线上销售额占比达35%。
二、生态宜居:古今交融的田园诗画
环境治理:复垦台塬地400亩种植有机果蔬,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唐代醴泉遗址改造为生态公园,日处理污水200吨。
建筑保护:保留15户地坑窑作为文化景观,新建建筑采用"黛瓦青砖"的关中风格,与昭陵遗址保护区风貌浑然一体。
三、文化传承:活态博物馆的当代演绎
非遗活化:每日上演老腔、皮影等表演,年举办"贞观市集"等文化活动200余场。老醋坊第七代传人郭占武的酿醋技艺入选省级非遗。
乡风建设:村规民约写入"诚信经营十条",建立"一票否决"黑名单制度。连续8年零投诉记录,获评"全国文明村"。
四、治理创新:全民参与的共治样本
创立"村委会+合作社+商户"机制,每月分红大会公开账目。新老村民混居形成"白天经营、夜间茶叙"的社区文化,202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18万元。
黛瓦青墙续古韵,电商飞燕越重山
金秋共绘丰收卷,万户康衢笑语甜
从"挖坡填沟"到"三产融合",袁家村用十五年时间证明: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人的振兴。这里每块青砖都在讲述奋斗故事,每缕炊烟都在升腾希望。正如老支书郭裕禄所说:"让农民体面地赚钱,让土地诗意地生长"——这或许正是中国乡村最美的未来图景。
香港环球卫视《乡村振兴》栏目讲述中国农村改革精彩故事,展现乡村振兴伟大成果,见证华夏大地非凡传奇,传承中华民族奋进拼搏精神!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