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晨钟敲响故宫的琉璃瓦,当鸽哨划过胡同的四合院,北京的非遗文化正以活态的方式延续着千年文脉。这里既有皇家技艺的庄重典雅,也有市井匠心的生动鲜活。让我们走进六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京华风华。
景泰蓝制作技艺
铜胎上的珐琅诗篇
景泰蓝,这项诞生于元代的宫廷工艺,以铜为骨、珐琅为魂,历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六道工序,方成一件流光溢彩的器物。匠人以细铜丝勾勒纹样,填入矿物釉料,经800℃高温烧制后反复打磨,最终呈现出宝石般的质感。2025年北京工美资金新规中,景泰蓝国礼单件最高可获50万元奖励,印证了其"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的尊崇地位。
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
果木淬炼的舌尖非遗
创立于1864年的全聚德,以"挂炉烤鸭"技艺入选非遗。选用北京填鸭,经吹气、烫皮、晾坯等工序后,以枣木明火烤制90分钟,鸭皮酥脆如琥珀,肉质鲜嫩多汁。其核心在于"三枣木"火候掌控——枣木燃烧时释放的芳香烃与鸭脂交融,形成独特风味。2024年非遗法执法检查中,该技艺作为"传统技艺"保护典范被重点调研。
京剧
粉墨春秋的国粹史诗
作为"国剧",京剧融合唱、念、做、打四功,生旦净丑各行当演绎着千年悲欢。西皮二黄的唱腔体系,配合脸谱的符号化表达,构成独特的艺术语言。《霸王别姬》中虞姬的剑舞、《贵妃醉酒》的醉态身段,均需数十年功力方能精妙呈现。2025年北京云智大会上,百度AI已能通过动作捕捉辅助京剧程式化训练,实现科技赋能传承。
曹氏风筝工艺
纸鸢上的宫廷画谱
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的曹氏风筝,以"扎、糊、绘、放"四艺著称。骨架采用毛竹烤制,绢面绘制工笔重彩,造型涵盖沙燕、蝴蝶等200余种。其独特之处在于"活眼"设计——风筝眼部可随风转动,宛如生灵。2024年非遗日活动中,曹氏风筝与通州运河龙灯共同亮相"三庙一塔",展现非遗与文旅的深度融合。
厂甸庙会
老北京的民俗万花筒
始于明代的厂甸庙会,是北京唯一不收门票的民俗盛会。舞狮幡会、高跷秧歌等表演与吹糖人、毛猴制作等手工艺相映成趣。2024年春节申遗成功背景下,该庙会新增非遗展示区,佛山木版年画、苏绣等与本地技艺同台争艳,印证"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文化多样性。
北京面人郎
指尖上的微型雕塑
面塑大师郎绍安创立的"面人郎"流派,以面粉、糯米粉为材,经揉、捏、搓、捻等技法,塑造出《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经典人物。其"半浮雕"技法可使人物衣袂飘逸如生,1厘米高的面人面部仍能刻画五官细节。2025年新修订的《北京市非遗条例》特别将面塑纳入"传统美术"保护范畴。
从景泰蓝的鎏金溢彩到烤鸭的脂香四溢,从京剧的锣鼓铿锵到风筝的纸鸢翻飞,北京非遗既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种子。让我们共同守护这份"活着的文化遗产",让千年匠心在新时代绽放永恒光芒。
琉璃鎏彩映丹墀,枣木生香宴席时。
粉墨春秋传雅韵,纸鸢活眼绘新诗。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