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服饰】:在八桂大地的村寨、河埠与节庆里,一件件传统服饰是会呼吸的“文化档案”。壮锦的经纬织着山水,苗银的錾刻刻着神话,瑶布的靛蓝染着岁月,京服的裙裾缀着海韵——12个世居民族以服饰为笔,以布料为纸,在衣襟袖摆间写就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这些被列入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的传统服饰,不仅是遮体御寒的实用之物,更是民族身份的标识、信仰的载体、审美的结晶。
织锦为衣:经纬里的自然诗学
代表非遗:壮锦织造技艺(国家级)
壮锦,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壮族女性的“第二皮肤”。其以棉线为经、丝线为纬,用古老的竹笼机“通经断纬”手工挑织而成。图案多取自山水(如桂林峰林)、花鸟(如木棉花、凤凰)、农耕(如牛犁田),色彩浓烈如壮乡红土,纹样对称工整,被誉为“指尖上的山水画”。
壮锦的每一根纱线都需经72道工序,从采棉、纺线到染色、织造,全由女性手工完成。传统壮锦多为“黑底金线”,象征土地与光明,如今更融入现代设计,成为国潮新宠。
银饰为冠:錾刻中的信仰图腾
代表非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国家级)
融水、三江等地苗族的银饰,是“以银为贵”的族群记忆。银匠用“铸、锻、刻、镂”十八般技艺,将银块化为头冠、项圈、手镯、银衣——最重的银饰可达20余斤,穿戴时需多人协助。纹样多源自创世神话“蝴蝶妈妈”(枫木生蝶,蝶生人类)、龙纹(护佑平安)、鱼纹(多子多福),每一件都是“可佩戴的神话”。
苗族银饰不仅是装饰,更是“穿在身上的史书”。银匠需掌握火候、锻打、雕刻等核心技术,部分纹样仅家族内部传承,被誉为“金属上的活化石”。
靛蓝为魂:草木染就的生活美学
代表非遗:瑶族蓝染技艺(自治区级)
瑶族蓝染,是用板蓝根、艾草等植物发酵制成的靛蓝染料,将土布反复浸染、晾晒而成的传统工艺。染出的布料呈深浅不一的靛蓝色,越洗越柔软,自带“岁月沉淀感”。瑶族蓝染布多用于制作服饰、被面、背带,纹样多为“回”字纹、“水波纹”,象征“生生不息”。
瑶族蓝染遵循“春种靛、夏采叶、秋制靛、冬染布”的自然时序,染液需发酵月余,每匹布需浸染7-10次。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工艺,暗含瑶族“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
裙裾为卷:仪式中的身份叙事
代表非遗:京族婚服(自治区级)
中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的婚服,是“海与陆的浪漫对话”。新娘身着黑色窄袖对襟上衣,绣有“双鱼戏珠”(象征夫妻恩爱)、“海浪纹”(寓意生活如潮起潮落);下着黑色宽脚裤,裤脚缀贝壳、珊瑚珠(镇邪纳福);头戴“银笠”,笠沿垂银链,行走时叮咚作响,似海浪轻拍渔船。
京族婚服的纹样与装饰均与海洋生活紧密相关,“鱼”“浪”“贝”是最核心的符号。过去,婚服需由母亲亲手缝制,一针一线传递“以海为家”的家族记忆。
从壮锦的经纬到苗银的錾痕,从瑶布的靛蓝到京服的海韵,广西的非遗传统服饰从未远离生活——它们在节日里绽放,在婚礼上闪耀,在日常劳作中被温柔摩挲。这些“穿在身上的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密码,更是对自然的敬畏、对传统的坚守、对生活的热爱。
当我们触摸壮锦的柔软、凝视银饰的光泽、感受蓝染的温度,触摸的不仅是一件衣物,更是一个民族悸动的文脉心跳。
在快时尚席卷全球的今天,这些“慢下来”的服饰,正以最质朴的方式提醒我们:真正的时尚,是文化的传承;真正的潮流,是根脉的延续。
香港环球卫视《华夏服饰》栏目,弘扬华夏民族服饰文化,揭秘中华千年织染技艺的现代重生密码。从民间服饰纹样到元宇宙虚拟华服,传播中国民族服饰美学文化,引领世界新时尚风潮!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夕 涵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