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交界,兰州像一把被黄河打磨的铁锁,扼守着河西走廊的东大门。它没有西安的古都气派,也少了成都的闲适温婉,却凭着黄河穿城的壮阔、牛肉面的热气,以及丝路古道的驼铃余韵,在西北的风沙里,熬出了一锅兼具粗粝与醇厚的岁月浓汤。
黄河岸边:浊浪里的光阴刻度
站在中山桥上,黄河水裹挟着泥沙奔涌而过,浊浪拍打着桥墩,发出沉闷的轰鸣。这座百年铁桥像一道钢铁长虹,横跨两岸,桥身的铆钉被风雨蚀得发亮,栏杆上的手印层层叠叠,都是与黄河共生的印记。
岸边的“黄河母亲”雕塑前,总有游人驻足:母亲的长发垂落如浪,怀中的婴儿蜷曲如舟,仿佛整条河的温柔都凝在这尊石像里。不远处的羊皮筏子在浪里起伏,筏子客的号子混着涛声,惊飞了水面的水鸟——这古老的摆渡方式,从汉唐用到如今,皮囊充气时的鼓胀声,像在重复着“黄河九曲”的老话。
傍晚的白塔山,夕阳把黄河染成金红,岸边的水车慢悠悠地转着,木斗舀起的河水泼在堤上,溅起的水珠里,能看见历代兰州人的影子:他们曾在这里背水、摆渡、听河声里的故事,把日子过成了与黄河较劲又相依的模样。
街巷深处:烟火里的味觉记忆
钻进张掖路的老街,牛肉面的香气先一步缠上鼻尖。老字号的面馆里,师傅拉面的“啪”声清脆,抻出的面条细如银丝,滚进沸汤里翻几个身,捞出来浇上牛骨汤,码上牛肉片、蒜苗、香菜,最后淋一勺红油,蒸腾的热气里,满是兰州人晨起的仪式感。
巷子里的“灰豆子”摊前,砂锅咕嘟着绵软的豆子,甜香混着炭火味;卖“甜醅子”的小贩推着车走过,玻璃罐里的麦粒发酵出微醺的甜,引得孩童追着车跑。最地道的吃法,是端一碗牛肉面蹲在路边,吸溜声此起彼伏,与隔壁茶馆的秦腔唱段混在一起,把西北人的豪爽咽进肚里。
丝路残影:城郭里的古今叠印
西关什字的拱北清真寺,绿色的穹顶在阳光下发亮,邦克声穿过街巷,与远处的高楼玻璃幕墙相映,像新与旧的对话。不远处的兰州碑林里,古碑上的字迹斑驳,既有张骞出使西域的记载,也有玄奘路过兰州的痕迹,石缝里仿佛还嵌着丝路商队的驼铃碎片。
皋兰山的三台阁上,能望见整座城的轮廓:黄河像条黄丝带绕着城郭,两岸的楼群渐次长高,而山脚下的城墙残垣,还留着明代的夯土纹理。风从阁上吹过,带着远处炼油厂的气息,也带着千年前丝路商旅歇脚时的炊烟味——这座城,从来都是新旧交织的,一边望着黄河奔涌向前,一边把过往的故事,熬进了牛肉面的汤里。
从黄河的浊浪到街巷的面香,从铁桥的铆钉到碑林的古字,兰州的故事总带着黄河的力道与丝路的绵长。它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是西北味觉的江湖,更是把岁月熬得醇厚的老城,在黄土与碧波之间,续写着属于自己的粗粝诗篇。
香港环球卫视《每日一品》栏目探寻华夏文化瑰宝,游历名胜古迹,展现华夏魅力,见证非凡传奇!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编稿: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