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黄河之滨的积石雄关,保安族人民用智慧与汗水编织出璀璨的非遗画卷。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瑰宝,保安族文化以腰刀锻制技艺、刺绣、花儿民歌等非遗项目为脉络,串联起千年文明的记忆。让我们踏上这场文化巡礼,触摸历史的温度,聆听匠心的回响。

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
保安腰刀被誉为“钢铁艺术”,其锻制需经选料、锻打、淬火、打磨等三十余道工序。刀身镌刻龙凤、牡丹等纹饰,刀鞘镶嵌银丝与绿松石,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2006年,该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保安族文化的精神图腾。

保安族刺绣
以红、黄、蓝为主色调的刺绣,融合几何纹样与自然意象。妇女们用丝线在布帛上绣出“五谷丰登”“凤凰牡丹”等图案,寓意吉祥。刺绣技艺代代相传,2011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是保安族女性智慧的结晶。

保安族花儿
作为“中国花儿之乡”的瑰宝,保安族花儿以即兴对唱为特色,歌词多取材于生活与爱情。马红莲,保安族,著名的花儿演唱家,全国少数民族音乐家协会会员。花儿曲调高亢悠扬,如《河州大令》等经典曲目,展现了黄土高原的豪迈与柔情。2014年,花儿会(松鸣岩花儿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保安族口头文学与民歌
口头文学涵盖神话、传说、花儿、宴席曲等,使用保安语与河州汉语方言传承。代表作《人祖阿旦·哈娲的故事》融合伊斯兰与汉藏文化,《保安腰刀的传说》记录民族迁徙史。民歌以“保安令”为主调,宴席曲为婚庆家歌,与“野曲”花儿形成对比。宴席曲是婚礼与节庆中的必备曲目,以叙事性歌词和婉转旋律著称。代表作《恭喜曲》融合了汉族小调与藏族民歌元素,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2021年,该曲目被列入省级非遗扩展项目。

保安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
保安族服饰融合蒙古族、藏族、土族及回族元素,形成独特风格。男子日常戴白色号帽,穿白布衫、青布坎肩;节庆时着黑色条绒长袍,佩腰刀与彩带。女子服饰按婚否区分盖头颜色(绿、黑、白),坎肩与裤边多绣花边。其制作技艺包含刺绣、镶边等工艺,2024年列入甘肃省省级非遗名录。

保安族传统饮食技艺
以面食为主,特色包括手抓羊肉、碗菜(牛羊肉烩胡萝卜、土豆等)及全羊席。发子面肠为代表性小吃,羊杂碎调味独特,现已成为临夏地区清真饮食代表。

保安族传统舞蹈
舞蹈如“宴席曲乐舞”和“跳花儿”,动作融合狩猎传统与藏族舞特点,节奏欢快豪放。多节庆时表演,配以丝竹乐与民歌。

从锻打千年的腰刀到绣满祝福的纹样,从回荡山间的花儿到诉说故事的宴席曲,保安族非遗文化是黄河水滋养的文明密码。让我们携手守护这份遗产,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共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文旅频道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