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当横断山脉的晨雾轻抚过澜沧江畔,普米族人用三千年时光编织的文化密码,正等待着与您相遇。这个被《后汉书》记载为"西羌"后裔的古老民族,以羊皮鼓为心跳、火塘为年轮,将迁徙史诗刻进四弦琴的弦纹,将万物信仰织进搓蹉毯的经纬。今天,让我们循着韩规经卷的朱砂印记,走进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活态记忆——在这里,每一道纹饰都是历史的指纹,每一段旋律都是文明的胎动。

普米族蹉(四弦舞乐)

作为普米族'行走的史诗',四弦舞乐以羊皮蒙面的四弦琴为灵魂,琴箱上常绘有象征日月星辰的图腾。舞者围成同心圆,脚步模拟农耕播种的韵律,每套动作都暗含《普米族迁徙史诗》的叙事密码。2023年兰坪县普查显示,现存完整曲目达47套,其中'搓蹉'舞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普米族织毯技艺

在海拔2800米的木楞房里,妇女们用腰机编织的搓蹉毯堪称'穿在身上的史书'。采用天然植物染色的羊毛线,每平方厘米需经72次经纬交织,图案中隐藏着普米族'白熊崇拜'的原始信仰。

普米族吾昔节

吾昔节‌是普米族最隆重的传统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普米语中“吾”意为年,“昔”意为新,合称“新年”。2022年宁蒗普米族吾昔节被列入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期以农历腊月初六或初七为除夕,初八为岁首,各地节期长短不一,短则三天,长则半月。

除夕插青松枝祈福,祭锅庄、山神及祖先,保留“抢净水”“穿裙/裤礼”(青少年成人礼)等习俗。年夜饭前需祭家神、喂狗(纪念狗与人交换寿命的传说),并鸣枪吹牛角报岁。

‌节庆活动包含篝火锅庄舞、对歌、赛马、摔跤等传统项目,最后一日举行“吃虫仪式”(食用炒青稞象征灭虫)。部分村寨保留“架牛仪式”,标志新春农事活动开始。节期与普米族观测“处紫”星宿(昴宿)相关,体现其独特的冬月历体系。承载普米族迁徙记忆、自然崇拜及和谐共生的精神,是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纽带。

普米族拈达则封山仪式‌

这一传统祭祀仪式于2020年拟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是普米族自然崇拜的活态体现。仪式中,祭司通过诵经、面塑制作等环节,祈求山林庇护,其流程与普米族迁徙路线及生态智慧紧密关联。

普米族韩规绘画

韩规教经卷上的矿物颜料绘画,堪称'高原上的敦煌壁画'。传承人杨文祥采用朱砂、孔雀石等天然颜料,在桦树皮上绘制《指路经》场景,每幅画需经历'三矾九染'的复杂工序。2025年最新发现的清代《神路图》长卷,证实了普米族与纳西族东巴文化的深层关联。

当最后一声四弦琴的余韵消散在澜沧江畔,我们带走的不仅是影像与记忆,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动诠释。正如普米族谚语所言:'火塘不灭,文化永存'。让我们共同成为非遗传承的'火种',让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化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