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滇西南的苍翠群山中,布朗族用千年的时光编织出独特的文化密码,以活态传承的非遗瑰宝惊艳世界。让我们循着布朗民歌的欢声、蜂桶鼓舞的震颤、纺织坊里的美妙节律,走进这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基因库。
布朗弹唱(国家级非遗)
岩坎捧着三弦琴的指尖,正流淌着千年濮人的史诗。这种用布朗语演唱的古调,分为索(情歌)、笙(劳动歌)、宰(仪式歌)、拽(儿歌)四大类。最著名的《布朗情歌》以独特的喉音颤唱技法,再现了茶马古道上的爱情叙事。2023年,勐海县建立的布朗弹唱传习所,已培养出37名新生代传承人。
布朗族纺织技艺(省级非遗)
走进章朗寨,总能看见木腰机上穿梭的彩线。妇女们用天然蓝靛染制的土布,经纬间藏着二十四节气密码——春织白、夏染青、秋扎红、冬绣黑。最具代表性的《蝴蝶纹筒裙》,需用128根纬线交替提花,成品在阳光下会呈现孔雀开屏般的幻彩效果。
蜂桶鼓舞(国家级非遗)
国家级传承人俸继明和省级传承人朱开富是代表性人物。布朗族用整段泡桐木掏空制成的鼓,蜂桶鼓舞融合武术动作,节奏明快热烈,动作粗犷有力,包含三步舞(优柔缓慢)和五步舞(刚健有力)等套路。双江布朗族蜂桶鼓舞还吸收傣族象脚鼓、铓、镲等乐器,形成合奏形式。蜂桶鼓舞于2009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双江布朗族地区通过“老传小”模式开展校园传承,但面临传承人老龄化问题。2024年普查显示,现存能完整演绎9套鼓谱的艺人仅剩11位。
布朗族酸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
布朗族酸茶制作技艺确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景迈山布朗族的酸茶制作技艺作为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地古茶林文化景观(2022年申遗)密切相关。
景迈山芒景寨传承人哎江严格遵循古法,包括铁锅杀青、竹筒发酵等步骤。布朗族视茶为“祖先留下的根”,制茶技艺与信仰、节庆深度融合。酸茶不仅是饮品,更是待客、婚俗的重要载体。
布朗族服饰(省级非遗)
男子对襟短衣上的鱼骨纹,记录着祖先从澜沧江畔迁徙的路线;女子银腰带上的太阳纹,则是濮人太阳崇拜的活化石。最具特色的包头布需经煮、捶、晒等12道工序,展开可达3米,能完整包裹一棵百年大青树。
当夕阳为竹楼披上金纱,我们看见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流淌在布朗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这些承载着濮人智慧的文化密码,正通过年轻一代的指尖、唇齿、舞步,续写着新的传奇。正如布朗古谚所云:祖先留下的火种,永远照亮回家的路。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