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凤祥1938年出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后在该院俄语翻译班进修两年。

1965年进入外交部翻译室;1975年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任随员、三秘;1980 年回国在外交部苏欧司工作,任二秘、一秘,苏联处副处长;1987年在驻苏联大使馆任参赞;1991年任驻列宁格勒总领事;苏联解体后任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驻拉脱维亚大使;1998年转任驻俄罗斯大使馆公使。

2000年回国,先后任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中俄友协副会长。

我与俄语及俄罗斯有着不解之缘,在儿童时期就感受到中苏友好,青年时期见证中苏对抗,中年时期亲历两国关系正常化,并为此尽了绵薄之力。

苏联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在北京崇实小学读五年级。班主任姓郑,是位语文老师,汉语知识丰厚,平易近人,喜欢和学生交流。他经常在课上或课间给我们讲苏联卫国战争英雄的故事:卓娅顽强不屈,视死如归;青年近卫军奋勇杀敌;飞行员阿列克谢截肢后重上蓝天,重创德国战机;还有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战斗到最后一息的保尔·柯察金。

郑老师的讲述声情并茂,爱憎分明,很有感染力,听得我们心潮起伏。我们为年轻的卓娅惨遭杀害哭泣,为青年近卫军的英勇顽强喝彩,为截肢飞行员击落敌机鼓掌,也为重病缠身的保尔难过。

英雄的故事唤起我们对苏联和苏联人民的崇敬和热爱,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气概在我们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在我们这些纯真的少年心里播撒下友谊的火种。向苏联学习,向英雄的苏联人民学习成了我的心愿。

鸿雁传友情

小学毕业后我进入北京第四十一中学,对俄语兴趣很大,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慢慢地我已不满足课堂上学的那点东西,经常找些短而又短的俄文小故事,抱着俄汉字典读,虽然似懂非懂,但总能认识几个新的俄文单词或词组。

苏联时期的明信片  图源:《大使回忆:中俄关系的难忘岁月》

一天,俄语老师问我:“你愿意和苏联学生通信吗?”我未加思索,立刻回答:“让我试试。”他随手把一封信递给我。这封信是从苏联加里宁市第五十八中学寄来的。

我拆开一看,写信人是个女孩子,叫莉达。信里生字不少,我借助俄汉字典,勉强才看明白。信的大意是说,她的父亲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母亲在缝纫厂工作,她爱好编织。

明白了来信的内容,我喜出望外,高兴得不知所以。我很快借助俄汉字典,模仿莉达信中的叙事顺序,照猫画虎回了第一封信。我在回信中告诉她,我父亲早已因病去世,母亲还在,我有两个姐姐。我喜欢打篮球、踢足球。

受当时邮政条件所限,来往一封信至少要一个半月的时间,有时甚至要两个月。在通信过程中,我深感知道的词汇量太少,想写很多,写不出来。我没有放弃,写的字再少,内容再简单,我也坚持回信,因为这是份情谊,应该珍惜。至于单词知道得少,我可以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我坚信先辈的古训——积少成多、聚沙成塔。

莉达有时在信中放几张印有俄罗斯风景名胜的画片,还有俄罗斯著名画家、诗人和作家的肖像照片。我也“礼尚往来”,在信中放点儿女孩子喜欢的小饰品,如丝织手帕、胸针、领花。

我们通信持续了大约一年半,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中断了,我感到失落和茫然。但不管怎样,和莉达通信更加激发了我学习俄语的热情。她寄来的带有俄罗斯风景名胜的画片和名人肖像,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俄罗斯文化艺术的气息,唤起我对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岁月悠悠,几十年过去了,我没有忘记遥远的莉达。想来,她和我一样,也已步入人生的暮年,不知她是否安好,愿上帝保佑她平安!

我与俄语难舍难分

初中毕业后,我进入北京十三中,开始高中的学业。我的班主任姓吴,教俄语。一天,北京师范大学的朱敏老师来我们班观摩俄语教学。我耳闻她是朱德元帅的女儿,在苏联长大,刚回国不久。

课上,吴老师多次叫我回答问题,她知道我学习成绩很好,我的回答不会让她在客人面前脸红。课后朱敏把我叫到跟前,用不大流利的中国话对我说:“你回答问题很好,好样儿的,将来愿意学俄语吗?”我点了点头。朱敏在我们眼里是俄语大师,能得到她的称赞,我喜出望外,她的鼓励增添了我学习俄语的力量。

高中就要毕业了,何去何从?母亲要我中学毕业后找工作挣钱养家,家里生活实在困难,就靠母亲和姐姐给人家浆浆洗洗、缝缝补补维持生活。看着母亲每天劳累的样子,我有些心疼,但要我丢掉俄语,于心不忍,一连几天,愁肠百转,寝食难安。

班主任吴老师知道我的想法后,家访做母亲的工作。她对我妈说:“这孩子俄语学得特别好,他喜欢俄语,半途丢掉太可惜,他要能考进俄语学院,不用交学费,还能申请助学金,不用花家里一分钱。您就让他报考俄语学院,让他去试试。”

母亲听后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那就让他去试试吧。”我听后如释重负,高兴得不知所以。当时我心想,我一定学好俄语,将来找个好工作挣钱养家。

1958年9月,天高气爽,秋景宜人。我怀着像天气一样美好的心情,走进北京俄语学院,走进了培养俄语人才的高等学府。从此,我也走进了浩瀚的俄罗斯语言世界。

在俄语的摇篮里成长

北京俄语学院(1959年合并到北京外国语学院) 图源:《大使回忆:中俄关系的难忘岁月》

北京俄语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多数都曾留学苏联,从教多年,经验丰富。我的第一位老师就是列宁格勒师范学院毕业的。

校内学习气氛浓厚,老师们除上课外,经常组织课外活动,如俄语晚会、俄语故事会、俄语对话会,以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锻炼同学们听读说的能力。

入学后第一年和第二年的两个暑假,同学们都回家了,我没有回家,每天穿着背心和短裤在校园的凉亭里或树荫下攻读不辍。

除读书外,我经常用学会的单词和词组编些短小的故事,然后面朝墙壁,大声把故事讲出来,反复说、反复讲,目的是记牢这些单词和词组,做到能脱口而出。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两个暑假在炎炎烈日下的劳动获得了丰收,我的俄语知识似乎上了一个新台阶。当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将来我是不是可以当一名翻译家?

大学前四年,我在老师的帮助下读了俄文版《马列耶夫在学校和家里》《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罗蒙诺索夫传记》,契诃夫的《套中人》,还读过普希金的短篇小说《驿站长》。不过,读起来比较吃力。


转自: 外交官说事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