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金文敏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外语系,曾任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以外交官夫人身份在中国驻外使领馆常驻过5个任期;写作出版了散文集《云雀》,翻译出版了前苏联《商业广告学》等学术专著,在《环球时报》《北京晚报》等报刊及网络上发表过多篇记述国内外见闻和介绍异国风情的文章。
初夏,黑海之滨的空气中洋溢着温暖和舒适,柔软的海风披上了透明的纱幔,洒上特有的海藻型“香水”,热烈地迎吻着各地前来旅游的客人。
在此同时,地处康斯坦察市近郊、以“罗马尼亚全国第一乡”著称的孔帕纳乡文化馆内,正在举行第六届“罗马尼亚少儿民歌大赛”。
参加大赛的选手共64名,分别来自全国23个省,他们在参加预赛的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此次大赛规模和影响超过了历届,充分显示出近年来官方和民间对民族音乐艺术传承的重视,从民歌的根基——乡村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让母亲文化在子孙的血脉中川流不息。
康斯坦察位于罗马尼亚东部黑海沿岸,西邻多瑙河,东临黑海,是该国现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为使这次大赛深入人心,FAVORIT电视台和国家广播电台乡村频道做了现场直播。康斯坦察省副省长应邀给本次大奖得主颁奖。举办大赛的东道主孔帕纳乡乡长歌茹女士亲自安排来自各地的小歌手及其家长、老师的生活起居,并亲临现场做舞台监督。
会场气氛热烈,来自各地的小演员身穿不同民族的盛装,等待着主持人呼叫自己的名字登台领奖。他们中间最小的6岁,最大的18岁,比赛按不同年龄分三组:6到10岁为第一组,11到14岁为第二组,15到18岁为第三组。各年龄组分别设一、二、三等奖各一名和鼓励奖若干。其他参赛者均得纪念奖。
两排长长的鲜花盆景一直从台下的贵宾座位延伸到舞台上,像欢迎队伍热烈似火。舞台布置朴素大方,既凸显本次活动主题,又不失乡村文化本色。
台上那支琴、笛、管、号俱全的乐队和鼓手竟然是本乡的乡村乐队,吹黑管的演员还兼任乐队指挥。台下座无虚席,第一排8个座位留给了评委,第二排是贵宾席,我被安排在贵宾席的中央,此刻我的心情被熔化于这炽热的气氛中。虽然我们面对的是小小的舞台,但这场活动却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
孔帕纳乡的儿童舞蹈队(图源:《云雀》)
开场节目是罗马尼亚民间舞蹈伴着乐曲飞舞翩翩,那些小舞者鲜嫩的脸蛋、美丽的服饰、轻盈的舞姿让人爱得陶醉。
从这小小的演员身上,我看到了罗马尼亚民族文化的未来之星,从这小小的舞台之上我又欣赏到了罗马尼亚版的“星光大道”。
今天的女主持将自己打扮得分外妖娆,身着手工缝制的传统民族服装,腰间束一宽腰带,走起路来飘逸婀娜,插在头上的两朵小红花更平添了她的青春活力。
乡长歌茹女士致辞后,获奖选手的演出就开始了。
表演的小演员(图源:《云雀》)
最先表演的是年龄最小的第一组,听到他们从清纯的童音中发出来那浑厚的民歌特有的装饰颤音,我为之一惊:这是他们的声音吗?全然不像6岁儿童唱出来的,让人不由得产生疑问。特别是一等奖的得主小男孩,唱到结尾时戛然而止、干脆利索,全场掌声如雷、经久不息。当颁奖人与他对话时,他那童言无忌的获奖感言引起全场观众的阵阵笑声。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位穿黑色民族服装的小女孩。她虽然只拿了鼓励奖,但她的唱功字正腔圆,表演自然活泼,一招一式都得体到位,优美动人。她的演唱让人心醉神迷。我不懂这次比赛的专业点评标准,虽然她没进入前三名,但在我心中已经给她打了高分。
为了插播广告,在比赛过程中,每隔40分钟都要暂停3分钟。这一点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为看大奖获得者的演唱,我一直坚持了3个小时。
最后出场的是大奖得主——一位第三组的女歌手。她的扮相是戴着头巾的传统农村妇女,当然演唱的歌表现的也是乡村妇女的悲欢离合。
金奖得主在深情演唱。(图源:《云雀》)
第一首是忧伤的慢歌《多依娜》,这是凸显自身实力的一种唱法,因为没有伴奏,等于把她的声音放在扩音器上去考验,哪怕是细微的瑕疵都逃不过人们的耳朵,可她唱得无可挑剔。
第二首是一支欢快的歌,具有弹性的歌喉伴着轻快的乐曲,如高山流水、飞泉鸣玉,扣人心弦。唱到最后,全场观众受其歌声感染,配合着节拍鼓掌。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比喻,只有听到这歌这韵,才知道古人措辞之妙。
时光带走了3个小时的民歌欣赏,在回家的路上,耳边依然跳跃着那些美妙的音符,眼前依然闪动着那些“小星星”的影子,脑海里依然在想,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基层是根,大众是本,这根、这本便是创造新文化的基础,越是在社会发展快速前进的时候,人民越是不应该失去记忆,越不应该忘记回家的路。
——写于2009年5月27日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