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
1998年12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工会一行人来到工人体育馆附近的居民区。他们前来看望住在这里的一位退休职工——原挪威驻华使馆通讯员,年已84岁的石志泉。在老人的一居室里,局工会领导与老人拉家常,问寒问暖。
石志泉那一居室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老人唯一看重的东西是墙上三张有着特殊意义的照片和一张镶在镜框里的证书,它们记录了老人平凡、正直、勤劳的一生。那三张照片中除了一张是石志泉老伴的遗像,另外两张分别是他与挪威首相努尔利,以及他与挪威驻华大使的合影。
石志泉老人常常在独自一人时,把一直珍藏在身边的勋章拿出来看一看。家里来客人时,他会指着自家墙上的那一张装在镜框里的证书和两张与挪威首相、大使在一起的照片,诉说那段历史,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和友谊。
从“骆驼祥子”到使馆通讯员
1912年,石志泉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上到小学三年级时便因家贫而辍学。为了生计,少年时的他先后在手工业作坊做玩具,到饭馆里打杂、搞卫生。石志泉17岁时开始蹬三轮车,他和“骆驼祥子”一样,靠蹬车拉客卖苦力挣钱养家糊口。
幸运的是,23岁那年,石志泉在一家饭店搞卫生时认识了一位外国人。这个外国人见他办事勤快、利落,便带他到上海工作。不久,石志泉就从上海来到北京,来到当年的挪威驻华使馆工作。
挪威驻华大使馆
1954年,新中国与挪威建交,挪威方面开始筹建新的使馆,石志泉成为一名中方派到使馆工作的服务人员。1960年,挪威驻华使馆建成,石志泉便继续在使馆里当通讯员,工作了30多个春秋,直到1985年他才退休。
苦出身的石志泉很看重自己在使馆里谋到的这份工作。虽然通讯员工作干的都是些琐碎的事,但他把每件事都办得干净利落,又快又好。他在使馆工作多年,一直坚持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快办、细办、办好的原则。
有时候使馆的外交官们需要发封信或者买条烟,甚至买一块香皂、一本信纸,都愿意找老石去办。他们每次找到老石时都礼貌地说:“不急,待您随车出去时顺便办一下。”每次遇到这种情况,老石常常想也不想是否有便车可搭,就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出去了。“说不急是他们客气,咱要急人所急,帮人所需啊!”老石办事的时候心里总是这样想。
在使馆工作常有加班的事。有时下班时间到了,信未送完,电报未收毕,他就主动留下来干完这些事再回家,从未向使馆提出要加班费。
使馆里的外交官们说,石先生这个人品格高,他干活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钱。石志泉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1981年的一天下午,已经到了下班时间。石志泉像平时一样,按常规检查办公楼内的电器插头是否拔掉、洗手间的水龙头是否关紧、厕所里的灯是否关闭……在完成这些检查后,他匆匆地下楼准备回家。
就在这时,参赞夫人迎面走过来说:“我儿子滑旱冰摔坏了胳膊,必须马上送医院!没有翻译……”看到她焦急为难的样子,石志泉决定陪她一起上医院。
在医院里,石志泉把自己平时所学到的词汇都用上了,费力地把医生的问话翻译给参赞夫人。没想到,这个时候,石志泉竟把双方要表达的意思基本表达清楚了。医生很快就明白了孩子的伤势和受伤原因。
在医院里,石志泉楼上楼下跑了好多趟,挂号、拍片、取药,直到孩子的伤势得到妥善处理后,他才松了一口气。从医院出来后,参赞夫人一看表,已是晚上9点多了。这时老石虽已感到又累又饿,但还是先把参赞夫人和孩子送回使馆。
回到使馆后,参赞夫人实在过意不去,执意要用汽车送他回家。一贯坚持原则的石志泉婉言谢绝了参赞夫人的好意,说自己有公共汽车月票,然后提起上下班用的小包,朝公共汽车站走去。
这样的事对石志泉来说太多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参赞夫人没有忘记他,因为他的形象永远留在了她的脑海里。这位夫人回国后,常常跟来中国的朋友说到石志泉,说中国有位让她难忘的通讯员。
“1983年,我应邀访问挪威时,这位参赞夫人已调到日本工作。她委托她丈夫到挪威来看我。”老人对这件事有着深刻的印象。
女秘书与大使的评价
傍晚时分,在挪威驻华使馆的办公楼里,大使的办公室里已透出灯光。此时,大使和女秘书正在商量晚上重要宴请活动的有关事宜。大使接连向秘书提了几个问题,女秘书反应迟钝,眼光游移不定,像有心思,又像在寻找什么东西。回答大使的提问时,她心不在焉,答非所问。
大使无法断定是什么事情在影响女秘书,便看着她的眼睛发问:“小姐,你今天怎么啦?不舒服吗?”
大使这句含着埋怨口气的问话并没有让这位女秘书清醒过来,因为她今天早上丢了一大笔钱,这对即将回国的她是一件极伤脑筋的事。
就在这时,门外有人急匆匆地跑过来,来人是使馆职员石志泉。石志泉脚步未定,就将手里的东西送过去,问女秘书:“女士,这钱可是您的?”一听这话,女秘书的精神顿时为之一振,她的视线迅速转移到石志泉那只粗壮的大手上。厚厚的一叠,与自己遗失的那部分钱完全吻合。
女秘书非常高兴,一步走上前,接过石志泉手里的钱,然后亲吻他的面颊,说:“是,是我的!石先生,你真是个好人!”
原来这位女秘书在挪威驻华使馆任期已满,很快就要回国。那天早晨,她刚刚卖了自己的汽车,得了一笔钱。为了便于保管,她把这笔钱分成三份。也许因为归家心切,忙着购物的她回到使馆发现少了一份钱。她从手提包到起居室,甚至连墙角和沙发底下都寻了一遍,没发现钱的踪影。就在她心急如焚地找钱时,大使来电话催她去办公室商量晚上宴会的安排工作。
事有凑巧,因为那天晚上有宴请活动,石志泉便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冲洗院子。当他冲到院子西北角时,发现地下有一叠人民币,就俯身把钱拾起来。
石志泉捡了钱后,心里想着失主肯定焦急万分,而且平时使馆里的人很少带这么多现金。于是他眼前便闪过女秘书的身影。她就在这几天要回国,今天早上刚卖了车,这钱会不会是她的?
石志泉确定了失主后,便到办公楼找她。找到女秘书后,正如他判断的一样,这钱的主人正是这位即将回国的女秘书。
大使赞许地说:“在使馆里丢不了钱,中国职工的素质高,他们拾金不昧。”石志泉听了大使的赞扬,赶紧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大使办公室。
没等石志泉走远,女秘书就举起手中钞票对大使说:“我在中国工作了三年多,直到今天才真正认识了石先生。他是一位非常善良而又慷慨的中国人。”
她的话被打断了,大使大声地说:“不,不,你不了解他。”大使激动地说:“关于石,前任们告诉我的太多了,今天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别说你这点钱,就是面对宝石他也不会动心,照样会不声不响地送到官邸。他那颗心比金子还亮!”
来之不易的荣誉
1955年5月17日,中国和挪威建交后的第一个招待会在挪威驻华使馆举行。这一天是石志泉终身难忘的日子,他在使馆里看到了敬爱的周总理,而且有机会给总理开门。他还看到大使热情地陪总理步入宴会厅,并为总理斟酒。
周总理来到挪威驻华使馆那天,石志泉真正感到自己身为中国人的自豪和光荣。总理来到这个使馆,表明中国与挪威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这个使馆的中国职工,石志泉感到自己在使馆的位置虽然并不重要,但从“外交无小事”的原则来说,送信、打杂也是为两国的外交服务。石志泉从此更加看重自己的工作,更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
1983年初夏,使馆办公楼清洁工小王病了。石志泉二话不说,主动承担了小王那份清洁工作。在小王生病的那些日子,石志泉每天天一亮就赶到使馆,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扫帚打扫卫生,把使馆里每一块地方都整理得干干净净。干完小王那一摊活后才到了上班时间,这时石志泉按部就班地去送信、取文件。
有一天,他从民航大楼买了飞机票回来时已是下午4点多了,和他搭档30多年的老司机张桂云发现他身体不适。张桂云要开车送他回家,石志泉婉言谢绝了。他匆匆上了公共汽车,硬撑着走回家,还没进家门就摔倒在地上。幸亏有位好心的邻居借了个平板车,把他送到医院看急诊。到医院一查,体温40℃。医生说他感冒已经好几天了,而且劳累过度,需要住院治疗。可当他在医院里睁开眼时,马上想起使馆里的工作,乘医生和老伴不备,偷偷地溜出了医院,回到使馆继续工作。
像这样的事发生在石志泉身上太多了。挪威使馆为了表彰石志泉,决定授予他国王勋章。1980年5月,挪威首相努尔利应邀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百忙之中,他亲自到使馆为石志泉和老司机张桂云授了国王勋章。
挪威驻华使馆为了感谢石志泉和他的搭档——司机张桂云多年来为使馆提供的服务,决定邀请他们访问挪威。1983年7月17日,石志泉和张桂云由当时挪威驻华大使阿内森陪同,取道香港、曼谷前往奥斯陆。
挪威朋友十分友好地接待了这两位来自远方的客人。当天的电视节目播放了他们访问的消息和他们在北京工作的录像。那些天,挪威的电台、报纸几乎每天都报道他们的活动。
访问期间,挪威历任驻华大使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远道而来,都热情地邀请他们在自己家里小住或请他们出席家宴。有时候,大使和夫人亲自为他们备餐并陪同入席。
平时石志泉和张桂云若要出门,有的大使亲自为他们开车,并风趣地说:“现在我是司机,你们是大使,我为你们服务!”石志泉清楚,这句话表达的不仅仅是他们之间的友谊,更是两国人民的友谊。他为自己受到挪威朋友的热情接待而自豪,同时也为自己能为两国的友谊做了那么多年的服务工作而自豪。
1983年8月3日,挪方以外交部名义,由副部长贝格主持,为石志泉和张桂云的访问举行了150多人参加的招待会。挪威历任驻华大使和夫人陆续来到国宾馆大厅。夫人们都以欧洲人最高的礼节——亲吻两位中国老人的左右面颊欢迎他们的到来。
招待会开始了,贝格副部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家知道,我国宾馆一般是为政府代表团举行宴请活动的地方,今天在这里为我们的好朋友——两位普通的中国人举行招待会,是因为他们为我们驻华使馆工作了大半生,提供了优质服务……”副部长的话音刚落,大厅里就响起一阵阵掌声。
回忆往事是幸福的,石志泉老人虽已退休多年,但每次使馆里有挪威的老朋友来访,总忘不了来看看这位在挪威驻华使馆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历任外交官们多次到石志泉的家里来看望他。这让老人很高兴,挪威人没有忘记他。
每当想起往事时,石志泉老人总有一种充实感。他说在使馆里工作了几十年,为我国的外交服务工作尽了自己的力量,觉得自己这辈子活得挺充实,挺有意义。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