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文照曾任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一等秘书、政务参赞,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事,中国驻新西兰兼驻库克群岛大使。


我在驻加拿大使馆时,因工作关系,平时比较注意驻在国领导人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他们对一些重要问题的表态。当时加拿大进步保守党执政,该党领袖马尔罗尼出任总理。于是,马尔罗尼的言行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遗憾的是,马尔罗尼总理由于党内压力,任期未满即宣布辞去进步保守党领袖之职,这也意味着他辞去总理职务。所以从我抵达使馆起,到马尔罗尼总理辞职,仅1年零8个月时间,其间与马尔罗尼有些间接或直接的接触,对他的印象也逐渐由表而里、由浅而深。

马尔罗尼总理

每年7月1日是加拿大国庆节。1991年的这一天,首都渥太华国会山广场人流如潮,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汇集于此,欢度佳节。

按惯例,上午10时,加拿大政府总理到达广场,站在临时搭的平台上发表演讲。讲话后,总理和部长们参与群众联欢活动,与民同乐。这是接触马尔罗尼总理的一次机会。我和使馆其他同事来到国会山广场,选择一处靠近平台的地方,以便看清马尔罗尼总理。

加拿大国会山上的议会大厦,由铜片做的屋面,氧化后呈绿色,很漂亮。(图源:《吴音柔媚醉天涯》)

10时正,扬声器里传来马尔罗尼的讲话声。我们站在那里用心听其讲话,同时也观看其人。这是我第一次远观马尔罗尼,只见他西装革履、衣冠楚楚,颇有绅士风度。我来使馆前就听说马尔罗尼衣着讲究、不苟言笑,今天亲眼观之,加深了这一印象。

加拿大议会大厦一部分(图源:《吴音柔媚醉天涯》)

为了熟悉情况、了解社会,我曾多次去议会旁听。议会开会期间,每天下午2时15分至3时,有45分钟“问答时间”。反对党领袖会利用这段时间,向政府总理和部长提出各种各样的敏感问题,令其回答,目的在于利用此机会探寻政府信息或使政府处于被动。

当然,总理或部长也会利用回答问题的机会,阐述自己的政策主张,宣传自己的观点,乃至借题发挥,置提问者于尴尬境地。这种场面可谓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相当刺激,所以吸引了大批观众来旁听。“问答时间”一到,议会二层楼上为记者和外交人员设的旁听席常常客满。

每天下午2:15开始回答问题,马尔罗尼总理就是在这里(下议院)回答问题的。(图源:《吴音柔媚醉天涯》)

有次我陪同国内一个代表团旁听加拿大议会的“问答时间”。那时的反对党自由党领袖克雷蒂安坐在马尔罗尼总理对面,只见他站起来说:“议长先生,我现在提问,请总理回答:为什么要购买那么多直升机?”

马尔罗尼立即站起来说:“议长先生,我回答他的提问。”接着,列举购买直升机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末了,反问一句:“鉴于上述情况,难道不该买这么多直升机吗?”

我坐在二层的旁听席上,从上往下近距离观看,比之在国会山广场远观马尔罗尼清楚多了。他依然衣冠楚楚,回答问题的态度从容而自信。反对党领袖一个接一个提问,马尔罗尼一个一个回答,侃侃而谈,能言善辩,不愧是律师出身,给人以深刻印象。

1992年,加拿大全国邮政工人大罢工,历时数月。邮政工人要求提高工资,与邮政当局就此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谈判。由于双方要求相去甚远,谈判始终没有结果。邮政工人的罢工使政府蒙受损失,人民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在此情况下,马尔罗尼总理出面干预,要求工人立即复工。他的办法就是在议会立法,即通过政府提出的《强制复工法》。

在如何处理罢工问题上,进步保守党内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通过《强制复工法》会得罪众多工人,失去他们的信任,于保守党不利。但马尔罗尼态度坚决、作风强硬,决定把该议案提交议会辩论。

在辩论过程中,反对党极力反对该议案,但也无济于事。因为马尔罗尼总理代表一个多数党政府,所以最后该议案付诸表决时很快得以通过。邮政工人被迫复工了。然而,人们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加。

那时加拿大经济不景气,加之马尔罗尼在处理国内修宪问题上惨遭失败,他的声望一落千丈。比之他初涉政坛出任总理时受人欢迎的情景,已今非昔比、判若两人了。不得已,马尔罗尼总理于1993年初夏宣布辞去进步保守党领袖之职,同时也辞去总理职务,黯然离去。

就在马尔罗尼总理离开政坛前不久,我与他有过一次简短的接触。那是1992年10月31日的万圣节,俗称“鬼节”。这个节日在加拿大很热闹,当夜人们有点南瓜鬼灯的习俗,在南瓜上挖两个洞,算是一双眼睛;再挖一个孔,就是嘴巴,呈怒目瞪眼状;然后在南瓜里点支蜡烛,即为南瓜鬼灯。万圣夜将灯置放门口,以驱鬼神、祛妖魔。

万圣夜,最为兴奋的是小孩们。他们有的套上纸糊的高筒帽,把颈和脸全罩在里边;有的把一个黑色垃圾袋罩在身上;有的衣服上贴满妖魔鬼怪的图画;有的戴上假面具;有的画上白脸红鼻子,在黑黢黢的夜里走动,正像幽灵在游荡。大概因此,万圣节又称“鬼节”吧。

万圣夜不仅是孩子,许多大人也装魔扮鬼四处走动。那天晚上,我们使馆一些年轻人怀着好奇心情,也出门玩去了。我们没有化装,还是平时穿戴。在路上与“小鬼”们相遇,大家又说又笑地朝总理官邸走去。

官邸里面点着灯光。可能因为我们没有化装、穿着便服,门卫一眼就认出我们是中国人,向大家说了声“晚安”,便进屋去了。

过了一会儿,马尔罗尼总理出来了,他穿一件棕色休闲衫,显得轻松随便,那副绅士派头不见了。他给“小鬼”们发糖果,“小鬼”们也很活跃,有的拣巧克力,有的挑水果糖。

我在一旁看到马尔罗尼总理此时笑容可掬,便说:“总理先生,晚上好!”

“你是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他说着,伸过手来与我握手,我们又寒暄几句。

鬼节之夜,马尔罗尼总理(左二)与“小鬼”们合影。(图源:《吴音柔媚醉天涯》)

有位同事建议是否与总理先生合个影?马尔罗尼爽快答应。他站到台阶一侧,“小鬼”们站在他身边,我们几位同事站在一旁或前面,我拿起相机,摄下了这一耐人寻味的镜头。

说耐人寻味,是因为在外交上有所谓“寓有意于无形”的做法:当事人出于某种原因,不便张扬,而将事情做得巧妙又自然,看似无意,实为有心。

当时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加关系还很冷淡。此时,作为总理的马尔罗尼利用万圣节之夜这一公众场合出来见中国外交官,并与我们握手寒暄、合影留念,其含义就不仅在于此了。

1986年,马尔罗尼访问中国。

马尔罗尼以前访华时受到热情接待,他对中国有所了解,为发展中加关系作出过努力。如此看来,万圣夜的这一举动,或许是他下台前夕为改善中加关系作出的一个小小姿态吧。



转自: 外交官说事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