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罗国文中国前驻德国大使馆政务参赞。

近来,美国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政策核心,频繁采取单边主义措施,不仅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更在世界范围内制造出显著的贸易不确定性。在整理研究资料过程中,小编注意到,2019年出版的《中德之间:一个资深外交官的回顾与展望》书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文所阐述的理念与对策,在当下国际贸易格局动荡期,依然展现出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前瞻性洞见,特转发于此,以飨读者。

对21世纪世界大势的走向,以及对美国政策将会给全球经济、政治、安全带来的严重危害,中国有着清醒的认识。

20世纪是革命和战争的世纪,是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世纪,不管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各国反对派如何疯狂镇压,各国人民都最终取得了胜利。

21世纪是国家要和平、人民要发展的世纪,任何人也剥夺不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不管美国如何倒行逆施,也肯定阻止不了时代的前进。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目前并无统一的说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技术广泛而迅速的传播,以及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的增强。

经合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的过程以及地区性、民族性的减少。

美国学者罗伯特·吉尔平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为更好理解什么是经济全球化,不妨以苹果手机为例。苹果手机采用美国博通公司的触控芯片、韩国三星的显示屏、日本索尼的图像传感器,由全球200多家厂商供应零部件,汇集到中国内陆的富士康工厂,由中国工人完成组装,再送到纽约、伦敦、东京、新德里、墨尔本等全球各地用户手中。苹果手机展现出的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质,即商品、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的大规模跨界流动。

就收益来说,中国从组装苹果手机中赚取的钱平均每部只有8.46美元,而美国从苹果手机赚取的钱平均每部240美元。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经济全球化,就没有今天市值超万亿美元的“苹果帝国”。

从历史看,全球化的过程由来已久。18世纪中期蒸汽机的轰鸣声和19世纪中后期电气时代的来临,催生了第一次经济全球化浪潮。

二战后,各国缔结多边条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世贸组织前身)等多边机制相继诞生,建立起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20世纪70年代末开启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经济运行模式,极大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目前,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变化,有力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平均关税为43%,入世后降至9.7%,目前保持在3.54%的低水平。特别是中国对最不发达国家97%税目的输华商品给予免关税待遇,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2001-2017年,中国的货物进口年均增长13.5%,是世界进口增长速度的2倍,服务贸易进口年均增长16.7%,是世界平均增长水平的2.7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8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对华贸易保持顺差。(2017年数据)

从发展趋势看,根据经合组织每年编制的“贸易便利化指数”资料,中国2015-2017年在信息获取、公平管理、申诉程序等11个指标方面,都取得明显进步。

2018年中国在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和日常消费等领域接连出台重磅举措,目的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进口等,并于11月在上海举办首届进口博览会。

在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的情况下,特斯拉、百事、巴斯夫、宝马等跨国巨头仍坚持看好中国市场,积极开展中国业务。

何为“美国第一”?通俗地说,就是美国的独霸私心严重膨胀,在世界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打你不得还手,骂你不得还口。

“中国问题”已成为美国人的抓手,美试图重建世贸组织,逼中国在极为苛刻的条件下争取“第二次入世”。殊不知,美针对中国的“毒丸条款”也剥夺了其经贸伙伴的独立自主权,对它们同样是一针“毒剂”。

美为掌控全球,认定中国是它的主要战略竞争对手,不断寻找借口挑衅中国,意在激起中国的愤怒,让中国主动出击,与美展开代价高昂的对抗,以便拖垮中国,至少阻止中国的发展。

美领导人对中国“大打出手”的理由是,中国“对美国经济的健康和繁荣构成严峻威胁”,果真如此吗?不妨看看简单的事实。

2007年美次贷危机爆发,美政府束手无策时,一改居高临下的做派,主动找中国协商召开G20峰会。一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参与,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美也借助这个平台,快速走上复苏之路。

从中国市场对美国的重要性而言,2017年,美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20%的汽车、17%的棉花、14%的集成电路都销往中国。美资企业在华销售额由2001年的450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近6000亿美元。不少美企通过在中国的发展得以“续命”,譬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破产重组的美通用汽车,目前海外市场的45%在中国。

中国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中国大多数时间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给出的都是负贡献。而美国消费了全球30%的产品,却只生产了13%的产品,加之美又不愿出口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贸易赤字当然难以避免。

贸易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等协商予以解决,但美怀着阴暗心理,执意挑起对华贸易战,实质是要与中国展开意识形态之争、制度之争、道路之争,迫使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听命于美。

除单独对华施压,美力图拉拢欧盟、日本、加拿大等结成统一的贸易阵线对抗中国。在美看来,美在经济、政治上对欧盟、日本、加拿大等实体的重要性远高于中国,美从它们的进口加在一起是从中国进口的2倍多,它们对美的投资是中国对美投资的4倍多。如果哪一天必须选边站,美认为,它们必然会选择美国而不是中国,从而孤立中国。

美国妖魔化中国的手法很简单,那就是把凡是认为美“吃亏”的事,都统统归罪于中国,把打压中国的棍棒高高举起,再一路吼叫着是中国不愿谈判。而中国的回应更简单,那就是:坚决回击美对中国制度、体制和所走道路的攻击;对具体问题愿意与美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努力做好自己的事,着力解决原本就要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加以解决的问题。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国历来不挑事,但也不怕事,维护好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中国坚守的最高原则。中国将会继续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不依附任何国家或特定人物。同时,继续参与做大全球经贸“蛋糕”,与经贸伙伴们共同分享,各得其利。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必过万重山!



转自:外交官说事儿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