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彩云之南的秘境深处,佤族先民以木鼓为魂、以剽牛为誓,将千年智慧镌刻在司岗里的神话中。当国家级非遗佤族织锦的经纬遇上现代设计,当沧源崖画的古老符号跃上文创产品,这个能歌善舞的直过民族,正用文化密钥打开乡村振兴的大门。
木鼓祭天:沧源佤族木鼓舞
作为佤族"活态史诗",木鼓舞以粗犷的跺脚、甩发动作模拟创世神话,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沧源县翁丁村传承人岩更掌握7种古调变奏,其领衔的表演队曾亮相北京奥运开幕式。现存清代司岗里铜鼓纹样显示,该舞已延续300余年,现每年"新米节"仍有200余村寨集体展演。
佤族织锦技艺:司岗里密码
用腰机编织的佤锦保留着《司岗里》创世叙事纹样,其"狗头纹""牛角纹"等12种图腾被人类学家称为"无字史书"。省级传承人娜茸创新设计的《佤山彩虹》系列,将传统苎麻与金线结合,2024年深圳文博会单幅拍出8.6万元。目前沧源县建有3个传习所,年培训织女超500人次。
佤族神话《司岗里》:火塘边的史诗
这部口传史诗包含72个创世章节,讲述人类从石洞诞生的历程。传承人鲍岩板能用佤语吟诵7天7夜,其整理的3.2万字版本被国家图书馆收藏。2023年启动的"数字司岗里"项目已采集17位传承人影像,建立全球首个佤族神话基因库。
佤族独弦琴:会说话的乐器
仅用一根弦和葫芦共鸣箱,就能模拟风雨鸟鸣。制作需选百年泡桐木,经27道工序,现存最老琴为1958年沧源县文化馆收藏。
佤族水酒酿造:舌尖上的图腾
佤族水酒酿造技艺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小红米发酵而成的“布来恩”酒承载着深厚的民族信仰。在祭祖仪式中,佤族人遵循“三滴敬天、三滴敬地”的古老礼仪,将酒液洒向天地,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
当木鼓声穿透雨林,当彩锦纹样登上时装周,佤族非遗正以古老智慧回应现代文明。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我们从哪里来"的永恒回答。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