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南海之滨的莲花宝地澳门,东西方文化交融四百余年,孕育出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座仅有32.9平方公里的城市,却拥有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11项列入国家级名录。从粤剧的婉转唱腔到土生土语的幽默诙谐,从妈祖信俗的虔诚祭祀到醉龙舞的豪迈奔放,澳门非遗如同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明珠,闪耀着独特光芒。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座"文化博物馆",感受澳门非遗的永恒魅力。
粤剧:南国红豆绽新枝
作为澳门三张世界级文化名片之一,粤剧在这片土地已扎根四百余年。明末清初,弋阳腔、昆腔传入广东,逐渐演变为用粤语演唱的独特剧种。澳门清平戏院作为珠三角第一座现代戏院,曾见证粤剧的辉煌岁月。周恩来总理赞誉粤剧为"南国红豆",这一美称流传至今。
澳门粤剧行当分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等六类,表演质朴粗犷,服装采用广绣工艺,色彩浓艳华丽。2006年粤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2009年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殊荣。如今澳门虽无专业粤剧团,但澳门粤剧曲艺总会等数十个社团仍活跃于舞台,通过艺术节、社团汇演等活动延续这门古老艺术。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妈阁庙前神功戏台上,粤剧唱腔依旧悠扬,诉说着澳门人对传统的坚守。
南音说唱:时光深处的诗意吟唱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这曲《客途秋恨》的旋律,承载着澳门南音说唱百年的沧桑。这种形成于清代中叶的曲艺形式,以广东白话表演,传统上由艺人自弹秦筝、椰胡说唱,唱词为七言韵文,分"本腔"、"扬州腔"和"梅花腔"三种唱腔。
20世纪50年代,南音说唱因广播普及一度兴盛,60年代后却走向衰落。如今澳门仅剩区均祥等少数传承人,这门艺术濒临消亡。2011年,南音说唱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澳门特区政府通过设立保护基金、举办专题展览等措施进行抢救。在"文韵南山·非遗文化进基层"等活动中,南音艺人走进校园社区,让年轻一代感受这"语言大餐"中葡语为底、粤语为料的独特风味。
道教科仪音乐:宫观玄音入凡尘
"铛——"清脆的铛声在吴庆云道院响起,高功法师吴炳志口唱韵腔,双手同时操奏鼓铛,演绎着澳门道教科仪音乐的玄妙。这种融合正一派与全真派特色的道教音乐,2009年列入澳门非遗,2011年晋升国家级非遗。
19世纪末,广东道士将科仪音乐传入澳门,渔民每逢开航、休航必请道士上船做法事。鼎盛时期,澳门海面道场音乐此起彼伏,好不热闹。随着渔业式微,这门艺术一度濒危。如今在吴炳志等传承人努力下,道乐走出宫观,登上现代舞台。澳门道乐团不仅出版《澳门道教科仪音乐》专著,更赴海内外演出,让空灵玄妙的古乐焕发新生。
土生土语话剧:语言活化石的幽默重生
"搞边科?"(搞什么鬼?)舞台上,演员用夹杂着马来语、英语的土生土语插科打诨,引得观众捧腹。这种以濒危土生土语表演的话剧,2021年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是澳门文化交融的鲜活见证。
土生土语形成于16世纪,以葡语为基础,融合粤语、马来语等元素,堪称"语言大杂烩"。20世纪20年代,土生土语话剧曾在岗顶剧院演出,后因使用人数锐减几近消失。1993年,飞文基创立话剧社,在澳门艺术节上重现这门艺术。如今每年新剧如《搞边科?》都探讨社会议题,演出配以中葡英文字幕,场场座无虚席。话剧社还培训年轻演员,让这门"澳门限定"艺术代代相传。
妈祖信俗:海上女神的澳门印记
"人做事,阿妈在看。"这句澳门俗语道出妈祖信仰的深入人心。妈阁庙作为澳门最古老庙宇,其历史可追溯至400多年前。明清官员赴澳多来此进香,万历年间石刻"神山第一"至今犹存。
澳门妈祖信俗包含丰富仪式:农历三月二十三神诞时,信众在妈阁庙前表演神功戏、设神功宴,舞台正对妈祖神像,实现"娱神娱人"完美结合。开缘簿筹募经费、抛圣杯迎神像等环节,体现"妈祖不分贵贱"的平等理念。2009年,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其文化价值从航海保护扩展到孝道信义、社会和谐等多个层面,成为澳门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
鱼行醉龙节:醉态舞龙中的行业精神
"醉啦!醉啦!"农历四月初八,澳门鲜鱼行成员高擎木制醉龙,在酒精作用下踉跄起舞,围观群众争相触摸龙身祈求好运。这项传承百年的节庆,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遗,是澳门渔业文化的生动体现。
醉龙节前夜,鱼行成员围坐吃"龙船头长寿饭";次日巡游中,舞者口含白酒喷向观众,寓意驱邪纳福。据2023年统计,参与活动的年轻传承人较2009年增长3倍,活动范围从红街市扩展至全澳主要街区。醉龙舞承载着渔业群体"忠孝节义"的精神内核,其豪迈舞姿与派发龙船头饭的习俗,已成为澳门最具特色的民间节庆之一。
从粤剧的百年唱腔到醉龙舞的酣畅淋漓,从南音的古韵悠扬到土生土语的幽默智慧,澳门非遗如同一条文化长河,汇聚着中华传统与葡国风情的独特浪花。在这片"文化共融"的沃土上,11项国家级非遗、12项澳门非遗项目正通过创新传承焕发新生。
当道教科仪音乐的玄妙旋律再次响起,当妈阁庙的香火氤氲不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非遗的存续,更是一座城市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未来,这些承载着澳门集体记忆的文化瑰宝,必将在东西方交流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初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迷你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清 沨
责编:尚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