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巡礼】:在黔西北毕节深巷,非遗技艺传承人们的双手正触碰着依托山水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2025年,贵州省共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5项,涵盖140个保护点,引领“非遗焕新购物月”主题活动的开展。共邀您奔赴一场铜镜怀古的文化熏陶盛宴。在这里,你会看到每个非遗项目迸发出来的生机活力,每件工艺品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舌尖非遗:一碗汤圆的科技突围

正碓窝舂米的咚咚声与电动磨浆机的嗡鸣交织,“祖辈磕米要6小时,现在40分钟完成。” 这项市级非遗技艺的创新远不止于此——聂家建立无污染水稻基地,喻氏传人研发的“玫瑰富油汤圆”登陆省城商场,百年老味道借力科技与商业,年销量突破百万粒。当地文旅局负责人表示:“让非遗从厨房走向产业链,才是最好的保护。”

四十八寨的“新民歌运动”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湘黔四十八寨歌节,今夏迎来颠覆性变革。在天柱县岩寨村,侗戏演员以传统“嘎嘿”调唱响乡村振兴政策:“垃圾分类日日清,古井修成新风景...”台下千名湘黔两省村民举手机同步直播。2025年,这类融合时事的新编侗戏已演出百余场,线上观看超20万人次,单场点击量可达数万余次。“歌会不再是怀旧,而是解决问题的公共平台。”非遗传承人杨光英如是说。

蜡刀生花:蓝白世界的色彩革命

安顺镇宁的蜡染工坊内,国家级传承人王月圆正指导游客绘制彩色蜡画。“祖辈只用蓝靛,我们研发出12种植物彩染。”这项突破让蜡染从民族服饰跃升为高端艺术品,衍生出民宿壁画、飞机舱装饰等跨界产品。更令人振奋的是,当地建立“巾帼非遗工坊”,带动几千余名苗族妇女人均年增收数万元,真正实现“守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

大漆出海:漆器髹出国际范儿

在刚闭幕的中国—东盟教育周上,大方彝族漆器惊艳外宾。掐丝珐琅茶杯、漆艺首饰等几十余件新品被抢购一空。“传统三色漆叠加现代设计,让老手艺变身‘潮玩’”。贵州财经大学漆艺工作室导师介绍。目前该技艺已开发出几个大系列文创,通过跨境电商销往多个国家,千年漆器正成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信使。

贵州苗族蜡染

织金县珠藏镇的青山羊场上,百余位苗族同胞身着蓝白交织的蜡染盛装,跃动于“跳花坡”的鼓点中。少女们衣裙上的蝴蝶纹振翅欲飞,螺旋纹如同江水翻涌奔涌席卷而来——这些用全世界最小的蜡刀绘制的图腾,正从乌蒙山腹地走向伦敦时装周,成为解码苗族千年历史文化的“无字史诗”。

从深巷到山上,贵州非遗正以其青春昂扬肆意生长的动态,拥抱太阳。截止到2025年7月份,全省已有百余位国家级传承人带动数万从业者。

这个夏日,让我们在苗族哗啦啦的银饰下,在糯叽叽的汤圆带来的嚼劲中,触摸这一血脉的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流动着。

香港环球卫视《非遗巡礼》栏目,探访千年技艺,聆听匠人倾心。从苏绣的丝光流转到昆曲的水墨雅韵,从苗银錾刻的星河闪烁到袖珍风筝的云卷云舒,记录非遗在当代的创新性转化,让传统之美闪耀未来。


香港环球卫视 媒体中心

撰稿:夕   涵

编辑:刘紫丹

责编:黄建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